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合源双向奔赴 呵护高原莘莘学子向阳绽放

杨启红 实习生陈旭阳
2024年08月07日10:3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孩子们随着双语小学、夫子庙小学的小伙伴一同进入课堂,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今年5月份,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以下简称南京夫小)、六合区双语小学等单位收到了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信。

这封信源自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湟源一小)的张显睿、张志杰等30名学生的家长,信中对支持湟源学子在南京游学的多家单位表示了浓浓谢意。

在雨花台了解过往,知古通今;在江苏科技馆探秘科技,学习知识;在南京夫小和双语小学同上思政课,结识小伙伴……今年4月,湟源一小的30名学生赴南京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游学活动,而这于湟源学子而言,颇为难得的经历,都得益于东西部协作的推进。

湟源一小。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湟源一小与南京夫小、双语小学建立“同伴圈”,自此,三校虽相隔千山万水,但联系日益紧密。

交流互动之间 好方法好经验落地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对于湟源一小的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语文老师易中仁秀特意请教了南京夫小的王凌老师。

“鼓励学生们勤写,但不要限定主题,不要设定字数。”王凌老师结合南京夫小“一天一作文”的教学经验,给予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

紧接着,易中仁秀就将该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班级里,渐渐地,乡间游玩的一天;与父母同做美食……学生们的写作主题更加丰富多样了,行文逻辑也更加流畅了。

除此之外,湟源一小还借鉴了小组轮流审阅作文,开展作文专项考试等方法,“学生们很期待成为小组长,批阅同学们的作文,交流看法。”从一次次的思考落笔,灵感闪现,到一次次的小组交流,老师点评,很多对作文有抵触心理的学生们逐渐不害怕写作文了。“有些学生会把批阅积累的好词佳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字数一次比一次多了……”看着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逐步提升,易中仁秀深感欣慰。

湟源一小的数学老师李洁、芦青与南京夫小的袁江竹老师也结成了帮扶对子。“针对我们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袁老师提出要鼓励学生们经常指读口算,口算熟练之后再心算。”李洁表示,此类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贵在坚持,“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学生们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都有了明显提升。”

“两地的教材版本不一,每次我请教问题时,袁老师会结合两版教材及教学目标等,给予我详实的解答和指导。”李洁表示,自结对以来,双方线上交流很频繁,且对方认真又耐心,给予的解答详实可行。

与此同时,近年来,湟源一小的老师也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去年9月,湟源一小数学老师张丽佳走进双语小学跟岗进修。“‘一对一’带我的老师在教学上对我帮助很大,学校创新的教学模式,也让我受益良多。”直到现在,张丽佳也仍与对方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我把从双语小学学到的‘高阶思维’尝试应用到教学中。”张丽佳介绍,她对班级里的部分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能够主动钻研,也会主动交流。”

截至目前,湟源一小41名教师已与南京夫小21名骨干教师建立“同伴圈”,结成对子。两地老师线上线下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为促进湟源一小乃至湟源县的教师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得遇良师,三生有幸。”易中仁秀表示,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王凌老师都给予了很多帮助。

好奇说笑之际 好朋友互相勉励互润童心

“同伴圈”没有局限在老师层面,还延伸到了学生之间。

“太好看了!”“皮绣难绣吗?”“皮绣还可以有哪些图案?”在南京夫小同学们的感叹声和好奇声中,湟源一小五年级学生史正蕊穿针引线,右手翻飞之际一幅梅花的皮绣图案更添针脚,呼之欲出,来自西北高原的“非遗之花”绽放在秦淮河畔。

今年4月份,湟源一小的30名同学前往南京游学,史正蕊便是其中一员。同行的小伙伴儿或是展示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或是歌唱河湟皮影戏片段,点燃了南京夫小学子们探知青海的心。

两地学生共上一堂课。湟源一小供图

对于史正蕊来说,更为特殊的是,此次她还结交到了一位小伙伴儿——南京夫小五年级的刘小萌同学。“我给她准备了小台灯作为礼物,希望她学习时保护好眼睛,也希望她看到小台灯就能想起我。”刘小萌也给史正蕊准备了学习文具。

“我们一起上思政课、手工课,一起交流课堂上的新鲜事儿。”初次参观南京夫小,在这里,废弃的书本可以回收利用;烹饪课堂布置得很温馨;管弦乐团表演很专业;莲花灯很漂亮……两人有说不完的话,分享不完的喜悦。

为了让结对的学生之间保持交流,结对的同学们还互留了联系方式。“你们复习到哪儿了?最近作业多不多?”临近期末考试之际,史正蕊和刘小萌还电话沟通了复习情况,交流了学习心得。

同时,湟源一小的学生与双语小学的同学也在互相认识交流的过程中,结为了伙伴儿。“祖国处处好风景,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史正蕊表示,游学期间,还去了雨花台、低碳科学馆、陶行知纪念馆等许多地方,令自己印象深刻,开阔了眼界的同时,更加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近年来,湟源一小先后组织57名学生远赴南京开展游学研学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们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湟源一小供图

两年来,在东西部协作的引领下,南京的多家单位捐赠爱心资助资金57万元,“浇灌”着先进学生、贫困学生的上学梦;捐赠价值约51.8万元的春秋装校服,暖了学生,美了校园;投资20万元,活化利用文庙东西廓房,创建国学小课堂、书法小课堂,为打造一校一品的国学特色学校创造了条件;捐赠近4万元的网络云课堂设备,为学校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拓宽了渠道……

湟源一小学生们的作品。人民网 实习生陈旭阳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三所学校远隔千山万水,但因东西部协作,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用于两地百千师生之间,激发出难能可贵的乘数效应。

“‘同伴圈’的深化,对于更新本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严谨勤学的教学态度,促进教学相长的工作热情等方面都起到了助推作用,有效促进了湟源教师的成长。”湟源一小校长薛忠表示。

(责编:杨启红、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