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

青海湟中:“温室经济”种出红火好日子

况玉
2024年06月19日09:11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在温暖的阳光下,玉拉村显得生机勃勃,而这里的温室大棚更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你们尝尝这个,这是今年的新品种,口感独特,细腻爽脆,在别的地方可真吃不到。”说话间,来自山东寿光的李希志,手捧一颗翠绿的黄瓜,热情地向采摘的市民们推荐。

李希志展示新鲜采摘的水果。人民网 况玉摄

李希志展示新鲜采摘的水果。人民网 况玉摄

李希志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深知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积极组织当地的种植大户前往山东考察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让种植户对冬暖式大棚种植有了新的认识。

玉拉村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北部,“玉拉”二字为藏语音译,寓意粮仓。因西纳川河穿流而过,土壤优沃,自然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天然优势。

走进温室大棚,只见一串串鲜红的西红柿挂在枝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一颗颗翠绿的黄瓜在藤蔓上摇曳生姿,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还有那硕大的西瓜和饱满的羊角蜜,让人垂涎欲滴。市民们纷纷涌入大棚,挑选着自己喜爱的蔬果,享受着采摘的乐趣。

大棚内硕果累累。人民网 况玉摄

大棚内硕果累累。人民网 况玉摄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多巴镇玉拉村党支部书记曹有明介绍,2018年以前,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村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道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起初,一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玉拉村流转土地建设了千栋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但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村民土地流转租金无法发放等问题。

为了尽快盘活现有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村“两委”成立了玉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接过了对方留下的“烂摊子”,开始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网 况玉摄

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网 况玉摄

万事开头难。经历过种植基地发展不顺的村民起初对于发展设施农业根本没有信心。曹有明心里清楚:“只有党支部主动担当,村里发展才有方向;只有党员带头干,村民们就有了主心骨。”

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民渐渐卸下了思想包袱,342户村民全部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

随着产业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扩充以及政府的支持,玉拉村党支部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4年时间,玉拉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运行模式,建成了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开辟了集“产、储、供、销”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渠道,并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如今,园内的1141栋温室大棚年生产各类优质蔬菜12000吨。

产业园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

“目前全村70%的人口参与温室相关产业。除去务工收入外,村里每户每年还能有1万多元的分红。为了更加多元化地发展,产业园的‘千栋大棚’被分为瓜果采摘区、生菜种植区、草莓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脱毒育苗中心五个区,仅瓜果采摘区一年的收入就有约150万元。”曹有明说,产业园现在每天能吸纳当地劳动力300余人,并通过建立“收购散户、统一外销”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村内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人年均收入达到了3.5万元以上。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70万元。

千栋大棚不仅种出了累累果实,也种出了全体村民的自信,更结出了东西部协作的硕果。

草莓脱毒育苗中心培育的草莓苗。人民网 况玉摄

草莓脱毒育苗中心培育的草莓苗。人民网 况玉摄

2022年,玉拉村争取东西部扶持资金及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等资金,实施脱毒草莓育种项目,主动对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宁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由此开启了草莓“西苗东输、东苗西育”之旅。

玉拉草莓脱毒育苗中心技术主管胡文海介绍:“目前苗子的销路特别好,销往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客户反响比较好。我们和村上联合搞育苗中心的同时,也准备带动周边的农户,把草莓育苗的事情做起来。”

胡文海介绍草莓脱毒技术。人民网 况玉摄

胡文海介绍草莓脱毒技术。人民网 况玉摄

走进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大棚,一片片网格状的试验田整齐排列,每个方格里培育着不同品种的草莓幼苗,写有品种名称、培育时间的卡片让每颗草莓有了“身份证”。

“接下来,要研发培育一些新的品种,把一些老的品种做优选,选出一些适合青海地区栽种的反季节的草莓品种,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胡文海说。

“中心平时有十几个村民在这里务工,到了剪苗子的季节会多一些。”胡文海说,除了日常的管理外,育苗中心会让部分务工村民参与组培实验室的一些具体操作,增长村民对农业科学的认识。“很多农户通过在农业科技产业园务工,学会了草莓生产苗的培育方法和草莓种植技术。”

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这些自然条件或许不利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但恰恰是草莓繁育所需的环境。

玉拉村依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培育的脱毒草莓苗具有成活率高、抗寒性强、病虫害少、坐果率高等优点。农户培育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少,育苗成本低,农户增产增收,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受益的双赢。

胡文海说,目前中心已育有“宁玉”“金陵红”等40多个草莓品种,每年春天可供种苗70万株,亩产增收30%。

如今,玉拉村独具特色的“温室经济”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丰富了周边百姓的餐桌,当地村民也靠着种植业过上了好日子。

(责编:况玉、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