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青海探索祁连山“大保护”新格局

2023年11月10日11:49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西宁11月10日电 (记者杨启红)11月9日,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全体大会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周年论坛会在大通召开。当天,还组织召开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研讨会,分会上,联盟成员单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众多嘉宾围绕主题谈经验、说想法、谋发展。

分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这10年,是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发展的缩影,更是我们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体现。”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表示,此次会议是推动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向国家公园群迈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绿色低碳、民生改善、环境优美目标的具体举措,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李晓南指出,联盟各成员单位要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好,把青海的蓝天、碧水、净土守护好,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打造好;要坚定不移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落实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希望建立起优势互补、有机融合的保护体系,深化上下联通、左右贯通的合作体系,加快联盟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建设进程,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建成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具特色的生态文明高地,形成祁连山“大保护”新格局,为美丽青海、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祁连山力量。

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刘波指出,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10年来,大通探索建成青海省首个生态警务室、首批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综合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大通作为全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和西宁最大水源涵养地的生态地位更加重要,维系全省北部和全市生态水系安全的生态功能更加坚实,筑牢西宁北部防风固沙天然屏障的生态支撑更加稳固。

“大通将依托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凝聚更多智慧与共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大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生活更幸福。”刘波表示,大通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青海省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贡献大通样板。

此次会议是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提出了联盟倡议:从自身做起,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学习交流,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明确统一方向,向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此外,会上还给10位“最美生态奉献者”颁奖。

为“最美生态奉献者”颁奖。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总面积10.79万公顷,占大通县总面积的34.91%。保护区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保护区是湟水河一级支流北川河的源头,为西宁市提供了超过80%的用水量,有“西宁水塔”之美誉。

(责编:杨启红、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青海省2023年度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已过半
  人民网西宁11月4日电 (记者杨启红)记者从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治理部获悉,2023年,青海省在黄河流域计划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3项,坡改梯面积2.2万亩,修建田间道路36.47公里、排水沟12.66公里,项目区涉及湟中、互助、民和3县(区),总投资4400万元。截至目前,3个项目区日动用推土机等机械260余台,日投入劳力700余人,共完成坡改梯1.51万亩,完成率已达69%,完成投资2685.66万元,完成率为61%,目前各项目县(区)正按预期目标有序推进,有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来自1600多公里外的感谢信
  “尊敬的班玛县公安局知钦派出所领导及全体民警:你们好!请接受我们一行11人最衷心的感谢及最崇高的敬意……”近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公安局知钦派出所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感谢信,表达着11名游客对派出所民警的感激、赞扬和认可。 来自1600多公里外的感谢信。…
你好北京!20名藏族少年圆梦首都
  “我们是去圆梦的,但更远大的梦想又在这里启程了。” 这几天,一群来自海拔4500米黄河源头的玉树少年来到了北京,他们在工人体育馆看了一场球赛、和自己喜欢的球员合了影、在与家乡不同的绿茵场上踢了一场球赛、还爬上梦寐已久的长城、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出发前的“梦想清单”一一实现了,新的梦想又在这里燃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