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成绩 展形象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支部
同仁日秀玛:小山村闯出特色致富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是不是自己的土地种啥自己做不了主?”
“自家种地,秋收后粮食可以卖钱,草料足够喂自家的牛羊,土地入股到村里,给自家的牛羊喂啥?”
……
起初,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计划整合村里的土地资源,统一种植打理之际,村里质疑的声音不少。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土地正是日秀玛村的资源优势。然而,如果村民们的思想不转变,还是各干各的,那么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日秀玛村秋收。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扎实做思想工作,总能给村民们说明白。”于是日秀玛村“两委”及党员们挨个给村民们说想法,讲发展,“土地入股村集体后,解放人力,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土地入股后,年底能拿到分红。”……
思路一变路好走。终于,全村的5500余亩耕地入股到日秀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下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饲草料储备库及生产加工车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体验直销店,覆盖饲草、青稞、油菜、豌豆等农产品种植、收割、加工、储备、销售多个环节。
日秀玛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介绍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2年,全村土地实现了统一规划、科学种植,当年,3000多亩饲草和2000多亩黑青稞大获丰收。“去年,日秀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入达418万元,其中117万元用来给全村249户村民分红。”日秀玛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介绍,分红最多的农户拿到了16000余元,最少的也拿到了6000多元。与此同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带动了40余名本村剩余劳动力增收,增收范围在15000元至23000元之间。
日秀玛村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副产品。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资本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收益分红化,日秀玛村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符合日秀玛实际、具有日秀玛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村里发展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走进日秀玛村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这里生产的青稞面、豌豆面、青稞燕麦等产品摆放整齐,引人驻足;合作社副经理多吉先加正跟同事一起忙着加工青稞面粉。说起现如今的生活,多吉先加满脸笑意,“去年自家耕地分红15000元;儿子在外打工挣钱;自己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挣钱,一年的工资收入就有22000多元,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多吉先加介绍,以前一家人全都围着自家的50余亩地转,顾不上的地只能轮歇或撂荒,年头忙到年尾,只有一两万的收入。
多吉先加(右)正忙着生产青稞面粉。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多吉先加家收入的变化是日秀玛村探索产业发展的缩影,现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都有时间和精力走出田地,谋求幸福生活。
“日秀玛‘六化’模式还延伸推广到了同乡的阿吾乎村和羊直沟村。”黄乃亥乡党委书记斗拉太介绍,今年羊直沟村土地入股村集体,打造了千亩玉米种植基地,年底也将给村民们分红。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撂荒地和轮歇地得以全部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规模种植以后,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斗拉太表示,日秀玛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推动全乡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秀玛村饲草料储备库。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以前,春种夏管秋收,村民们所有精力都在自家的田里,尤其是秋收时节,连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帮忙收五谷。”黄乃亥乡党委副书记、日秀玛村联村领导杨斌解释,日秀玛村户均耕地面积约22亩,以前分户种植的时候,全家老小一年四季都得参与其中,现如今,机械化种植收割,省时省力,方便高效。此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也有助于增产,以黑青稞为例,每亩地能增产50斤左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