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90后”助理检察官的“驻村缘”

于瑞荣
2021年09月24日09:0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2016年9月份,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踏实苦干了两年的大学生“村官”杨振林考录到省人民检察院任助理检察官,正是这两年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使这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干部。

2017年5月,杨振林被省检察院选派到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磨石沟村成为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他扎根基层,与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吃在一起,干在一起。4年多来,他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奋力脱贫攻坚,成了磨石沟村群众心中“最亲切的工作人”。

沉下身埋头干,踏实勤恳

2017年5月,正是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扎实推进的时候,到户产业申报、易地搬迁报名、协助结对帮扶、协调技能培训等工作压茬而来。而年轻的他也因此成为村两委和第一书记的得力帮手。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他和第一书记、村两委的同志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和村两委的同志一起整理档案资料;有多少次,他和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几年下来,磨石沟村的每一户、每一个人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打开档案柜,所有的扶贫工作档案他都整理得井井有条。谈起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村里的扶贫项目产业,他都如数家珍。

对于年轻人来说,电脑办公能力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要求,但是对于村干部来说,当时在电脑上做个表格、写个总结,那真是头等难事。起初凡是跟电脑有关的工作几乎都是杨振林一个人完成,但后来他发现如此下去并非好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就当起了老师,反复耐心地教村干部如何使用常规办公软件。现在,村两委人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尤其是村会计,从以前的 “小杨,这项工作需要报电子版,你来帮我做一下”到现在的“小杨,群里要的那个电子版你再不用管了,我已经报过了”。杨振林以热情和耐心,帮助村里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共和乡党委书记和乡长说起杨振林,都说他为人踏实肯干,平时话不怎么多,但是干起工作却非常地认真,他们村的扶贫工作是全乡干得最好的。2020年磨石沟村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全乡“扶贫工作先进村”,这对陪了两任第一书记、干了4年多扶贫工作的杨振林来说是最大的欣慰。面对荣誉,他笑而不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做到了。

说起杨振林这几年的工作,磨石沟村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在他们眼里,杨振林是一个诚实、低调的人,但是干起工作却非常拼命的人。

用真情解民忧,心系群众

做好基层工作需要能力,更需要真情。只有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才能成为他们的“好邻居”“贴心人”,才能办好他们的事情。

刚驻村时,很多群众对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事还不重视,认为自己好多年都没住过院,根本无需缴纳。对此,每到收缴的时候,杨振林都一户户的去宣讲医疗保险政策,讲多了,群众也就理解了,转变了原有的观念,医疗保险的缴纳率最终达到100%,大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每年春耕时节,省检察院都会协调一些化肥种子来助力磨石沟村备耕生产,这“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都要由驻村工作队来完成。每次和村干部一起到种子站装卸种子的时候,身板瘦弱的杨振林一点都不输给经常干农活的村干部,群众看见奋力装卸种子满身尘土的杨振林,都觉得他是一名合格的驻村扶贫干部。

磨石沟村山高坡陡,道路不便,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在这里尤为突出,他和驻村第一书记跑扶贫局,跑乡政府,磨石沟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终于落地。

但是推进落实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愿意搬迁。怎么办?首先得解决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搬得出”,于是他和第一书记天天到农户家里从外出打工,到孩子上学、交通、医疗、居住条件等多方面耐心细致地做搬迁动员工作,给农户算家庭打工收入的经济账,算享受政策红利的利益账,算生产生活的便利账,最终一人不落地顺利完成搬迁报名工作,为后续工作的推进开了个好头。回想当初,现在不少群众感慨地说,“幸亏当时小杨给我做了那么多思想工作,要不然我也不会搬进这么漂亮的小区,住进做梦都想不到的楼房里。”

磨石沟村搬迁以前,村里有几户养殖土鸡的贫困户,但销售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杨振林将农户的土鸡和散养场所拍照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单位同事,发给单位食堂管理人员,甚至在朋友圈里进行推销,就这样慢慢推进,最终为贫困户打开了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几年下来,虽然单位上有些同事还不能将他的名字与本人对上号,但是一说起那个帮贫困户销售土鸡的扶贫干部,单位没有人不知道。后来还有村民来找杨振林说家里有几袋豆面能不能帮忙销售一下,他立马又开启销售员模式帮助解决销路。2020年,贫困户的土豆出现了滞销问题,他和第一书记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包车运输,为贫困户卖出土豆8000公斤。

4年多的驻村时光,杨振林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却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他从来不抱怨基层工作的琐碎繁杂,从来不诉说自己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却时刻把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最终在扶贫的道路上与磨石沟村的群众结下不解之缘。现在很多村民都爱用最朴素的“杨师”来称呼他,村民们说这样叫着更加亲切,更像是自己多年的“邻居”。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