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将青海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

江源平
2021年08月24日09:02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1

大美青海,人间净土。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青海这样一个地方,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母亲般的江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上千年,滋润了东南亚的土地,汇入了世界的海洋。

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在兹念兹——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再次强调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从推动“四个转变”到形成“一优两高”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行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所走过的路和所收获的果实,都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并考察青海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要求,以及一系列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的具体化;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显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磅礴伟力。

不负嘱托,担当使命。2020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今年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鲜明提出的“八个新高地”中,第一个就是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是贯穿整个《行动方案》的一条主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在青海大地结出丰硕果实,还将继续徐徐展开一幅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的壮美新图卷。

2

盛夏时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澜沧江在峡谷间汹涌奔腾,两岸峻岭层林叠翠,与宝蓝色的天空相辉映,林间一群岩羊排着队边吃草边向上攀爬,草地上肥懒的旱獭从窝里露出半个身子,一动不动地“望山冥想”。驱车前行,还能看到手拿编织袋在山坡间、河岸上捡垃圾的牧民。

这里,有山有水,有野生动物,也有人。

园区内外,在杂多县的牧民家院子里,垃圾被分成四类——可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瓶,有害垃圾诸如电池、过期药品等,还有需要填埋处理的煤灰和餐厨垃圾。杂多县为保护澜沧江源的生态环境,实行从家庭初步分类与回收做起,逐步实现“户分拣、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新型牧区垃圾减量再生利用处理机制,不让人类产生的垃圾伤害自然分毫。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在三江源这样生态环境重要又脆弱的地方,人的生活放下了“自顾自”的模式,淳朴的牧民明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理,将保护自然、保卫家园视为己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青海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即将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里,珍鸟舞翅、奇兽奋追的原真图景不再难寻,呈现出三江源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行在其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与野性的贴近、对自然的回归、将心灵的放飞;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

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腹地,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湖泊数量增加到5849个,“千湖美景”重返人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以踏实的行动维护着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3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黄河第一弯曲部,水源充足的优势让这里拥有“青海最美”之称的广阔草原。

望着如今生机盎然的茵茵草场,曾经同样因为发展观念落后,牧民只顾牛羊肥壮,忽视草场承载力,导致草场退化,反过来也影响了牛羊生长。

痛定思痛,河南县懂得了“立草为业”,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植被覆盖率、鲜草产量和牧草高度都大幅增长。

如今的河南县,丰美的水草养育出绿色有机的鲜美牛羊,河曲马、欧拉羊、雪多牦牛已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天赐蒙旗·全域有机”的区域形象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

生态好了,牧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无独有偶,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的农民“放下斧头来致富”。这里特色养殖合作社依靠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和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发展林下经济,拥有藏香猪200多头、青脚麻鸡近万只,年出栏率90%左右。在合作社的负责人看来,正是有了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才让他们的猪和鸡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赢得了更多消费者。

养一方山水、富一方百姓,青海一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在实践中不断看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们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建设“五个示范省”和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带领下,依托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绿色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既可持续又符合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贯彻新发展理念,算好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的绿色发展,进一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释放生态优势和红利,实现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宜居的“美美与共”。

4

曾经的火烧沟,面源污染、植被荒芜、小厂房乱建、垃圾成堆,被人视为西宁的“臭水沟”和“垃圾场”,市民都躲得远远的。

“十三五”时期,西宁市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目标引领下,对这块顽疾之地“刮骨疗毒”,一点点、一步步的拆迁改造、生态修复,让火烧沟慢慢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

如今再去火烧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淙淙、曲径通幽,被誉为西宁“山水生态画廊”和“后花园”,成为了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宛若新生之地。

在西宁,像火烧沟这样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海湖湿地公园、宁湖湿地公园、北川湿地公园、鲁青公园、景熙丰湿地公园、园博园……城市绿道将公园绿地连接起来,市民出门走不远就能漫步于风景如画的公园中,伴着徐来清风,看群鸟戏水,好不惬意。

“如今开窗望绿、推门进园、出游有水的生活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这是老西宁人张海成对西宁变化最大的感受。

西宁变绿了,也变美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不断被满足,彰显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不仅需要环境更优美,还需要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如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2020年全省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让人民生活品质实实在在地提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5

在多年努力下,如今每到湟鱼洄游的季节,青海湖周围的各条河流都会上演“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美丽景观,鱼儿在鱼道阶梯处奋力上溯,还会有水鸟抓起鱼就飞身而去。湟鱼作为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它被保护好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都在受益。

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部分之间都在相互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青海湖,大大小小的生态环境有很多,青海湖流域本身就囊括了冰川、积雪、荒漠、草原、草甸、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完整的自然生态复合系统,浓缩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单元,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年来的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早已不再是过去的“以邻为壑、各自为政”,而是遵循系统思维的整体考量,开展统筹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陆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湖裸鲤保护与恢复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综合治理,不断促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效显著。

在青海,由于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越来越显示出系统性和综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我们通过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打破“九龙治水”局面,提升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不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而是下大力气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让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6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之初,为打破“九龙治水”“多头规划”等顽瘴痼疾,青海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成为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的“青海样板”。

以制度利器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青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搭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监测、评价、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等基础性制度框架。今天的青海,已构建起了“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示范之地。

去年,青海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提出2020年初步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可有力指导全省各地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细化到各个生态环境分区单元,推进不同区域差别化、精细化分区环境管控。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其内在规律,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思路,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的体制机制。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三江之源、地球第三极,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敏感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和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固碳增汇功能和价值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共同财富。这里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生态资源总价值18.39万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我们脚下的净土是青海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站在地球第三极看青海、看中国、看世界,我们有着崇高的使命守护好这片净土,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充分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我们打造的是全国乃至国际的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海的生动实践,青海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共赢观,在保护地球第三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维系物种安全、清洁能源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提供青海智慧和青海力量。

8

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重大要求,将其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努力将青海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书写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本文执笔/秦睿)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