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铸魂育人的“开拓者”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海东市第一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周全中

石成砚
2021年07月19日09:1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周全中正在开展讲座 图片由本人提供

  “我叫周全中,我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身上肩负着学生的希望,以及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的嘱托,我要把这次经历详细记下来,回去以后讲给他们听……”

  2021年6月28日下午1时许,特意染去了一头白发的周全中,在与来自全国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一同迈向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台阶时,不停地在心里自我暗示。

  下午2时许,当周全中与“天河一号”计算机骨干孟祥飞、“中国机长”刘传健等其他22名领奖者并列一排,共同代表全国400名优秀共产党员站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时,耀眼的灯光下,周全中感受到挂在胸前奖章的分量和肩负的责任。

  “我要当好辛勤的园丁,以后要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年轻时,还是一名贫困山区乡村教师的周全中曾经的夙愿,今天终于变为现实。

  从深山走出来的

  “大山之子”

  “我把自己叫做‘大山之子’,就是想证明我们这些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也能行,也能走在人前头。”周全中说。

  1973年,周全中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原亲仁乡)窑庄村,俗名叫干沟山,那里自然环境恶劣,人们世代务农,过着土里刨食、地里掘水的艰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大山一般沉稳、坚韧刚强的父辈们不向困难低头,顽强地生存下来,让周全中觉得自己要成为传承父辈精神的人。

  “别人吃不了的苦我要吃,别人受不了的委屈我要受。”这是周全中作为“大山之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爷爷早年去世后,周全中的奶奶一个人赡养并送走了四位老人,拉扯大了两个孩子。作为党员的奶奶,在村里颇有威望,街坊邻居谁家有了矛盾纠纷,都愿意找她评个理,说几句公道话。从小和奶奶关系亲昵的周全中觉得,奶奶的成功和她的党员身份密不可分。“长大后,像奶奶一样入党,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声音在周全中的心里久久回响。

  在道德传家、耕读传家祖训的熏陶下,周全中和弟弟妹妹四人都奋力读书,考上高中并迈进大学校门,最终各自拥有了工作,立足社会,成为了十里八乡父老乡亲教育子女的楷模。

  2000年10月13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周全中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的周全中工作更加勤奋努力,以把工作做到极致为标准要求自己,因而获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周全中先后获得了“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省优秀班主任、青海省师德标兵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学员、青海省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青海省劳动模范和青海省语文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得知周全中此次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赴京,许多曾经的学生纷纷在朋友圈发文,回忆当年周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周全中相信,此次北京之行也恰好印证了自己经常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会走得很远很远。”

  122分!

  创全省高考语文均分记录

  在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后,周全中遇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魏书生,在现场聆听魏书生的一堂课时,周全中完全被他讲课时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以及身上知识渊博、谈笑风生的气质所吸引。此前将教师作为谋生手段的周全中,从此开始认真将其作为一项事业对待。“大家追歌星影星,我追魏书生这位教育巨星,将成为他那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全中说。

  魏书生、于漪、李燕杰……在周全中多年职业生涯里,以一个个大师为目标,他尽可能地搜集他们的著作、磁带、录像带,通过各种途径反复汲取这些大师的思想精华和教学方法,始终在精神上与大师同行。乐此不疲的周全中,从未在追逐事业的道路上感受过一刻的孤独。

  除了吸收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外,周全中还不断钻研新的教研课题,及时充电,让自己时刻处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阅读量,他用铁笔蜡纸刻写了21期油印报纸《小舟》,以一己之力扩大山区学生的阅读量。2004年,调入乐都一中后,他创办《阅读芳草地》小报,从主流媒体上摘录各种文章供学生海量阅读,三年累计印制103期270万字,极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这个经验在当地被广泛推广。

  在乐都高级实验中学担任高三年级语文教师的那段日子,为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他每天午饭后花一个小时在湟水河边朗读,用一年时间将高中六册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古诗词各朗读了一百来遍,做到了烂熟于心。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到体验中感悟语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周全中的“教学法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全中所教的每个班级语文成绩都非常突出,2007年,他所带的高三(1)班创造了高考语文成绩班级均分122分的全省最高纪录,至今未被超越。

  为学生连煮7年的

  “鸡蛋老师”

  2007年,周全中任职于海东市乐都一中,在他作为班主任的高三毕业班里,许多住校生来自当地南、北两山,家庭条件拮据,干馍馍、方便面成为了他们每天固定的早饭。

  看到学生们学习压力大,但营养却跟不上,周全中觉得自己要为学生们做点什么。思前想后,周全中决意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班里的住校生每人每天煮一个鸡蛋。

  每晚下课后,周全中都会去超市买鸡蛋,连夜煮一大锅,在第二天上课前发给所有住校的学生。有时,周全中早上走得急忘了带鸡蛋,妻子和儿子发现后会把鸡蛋送到学校。有时,忙了一整天回到家里,周全中发现鸡蛋不够了,商店也已经关门,他就只好向邻居家借鸡蛋,如果借不到鸡蛋,那周全中则会在第二天赶早去牛肉面馆买上二十多个茶叶蛋。“不管怎么样,明天一定要把鸡蛋提供给学生们,不能让学生们看到我为自己下决心要做的事找借口,打退堂鼓。”周全中说。

  此后,每当周全中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都会雷打不动地为住校生们煮鸡蛋,一直持续到学生们毕业,没想到这一煮就是7年。

  周全中的行为引起了学生们的爱心传递,身边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各种好人好事,有时住校生生病了,通校生会主动从家里把药带过来;有一位已经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主动联系周全中给他送来鸡蛋,并帮助他煮鸡蛋送给班里的学生……2013年,当周全中煮鸡蛋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鸡蛋老师”的称号便伴随周全中一直到今天。

  “日记育人”的成功秘诀

  “我们一起努力!”这是周全中经常写在班级学生日记本批注里的一句话。周全中有一个习惯,他从来不会使用“你们”的字眼来称呼学生,而是直接说“我们”。30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而班级日记是他与学生交流的独特方式。

  一开始,不少学生在写日记时持抵触的态度,认为日记是私密的东西,不应该由老师检查,但周全中认真阅读每一篇日记,认真点评,和学生们互动。慢慢地,感受到安全感的学生们逐渐卸下心防。

  在周全中开拓的日记世界里,对学生而言,相较于师长,他更像一个知心的朋友、慈爱的兄长,平等接纳每一个表达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则会把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话写在班级日记里交给他。

  有一位学生属单亲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让这个女孩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周全中通过日记与她交流沟通,慢慢地,这个女孩开始变得自信,性格也逐渐开朗,最终顺利考入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

  作为海东市第一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今年48岁的周全中,依然坚守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对周全中而言,课堂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更是引领孩子们驶向理想彼岸的“港湾”,他希望继续耕耘于自己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园地,正如周全中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我想,只要天空还有星斗在闪烁,我们就不怕前方的道路上有坎坷,我们的使命永远都是开拓!”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