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共同富裕

张晓英

2021年03月06日08:56  来源:青海日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人民至上。

尽管遭受疫情影响,尽管财政比较困难,但在民生工作上没打折扣,2020年初青海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10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兑现。

一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幸福感”扛在肩上,每年集中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之所向 政之所至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关乎千秋万代、关系千家万户。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花园社区的海燕,因肢体残疾无法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但定期会有老师到家里来给她上课。“特校老师教她认读、写字,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性格也变得更开朗。”海燕的变化让妈妈感到很欣慰。

“为保障像海燕这样的孩子可以足不出户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门源县成立了专门送教教师队伍。现在,门源县60多名残疾学生接受老师‘一对一’辅导。”全国人大代表、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说:“为做好控辍保学,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举措,建立了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家长;教育局包学校,学校包班主任,班主任包任课教师的‘双线责任’工作机制和从入学方式、政策落实、教学方式上的‘三级关爱’制度,截至去年,门源县的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我们践行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承诺。”

在基层教书育人30余载,孔庆菊最关注的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今年她带来了关于加大对青海省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希望能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做点贡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更希望能“上好学”。

2018年,因成绩优异,更藏卓玛从刚察县来到西宁市就读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父母十分高兴:“孩子不用远走他乡,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治青理政的重中之重研究部署、深化落实。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改善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实现了5万人以上县城高中基本覆盖、30万人以上县城特教学校全覆盖。2019年三项生均教育经费(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年度增幅位列全国第一。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全省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乡镇以上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普惠园覆盖率达93.5%。异地办班学生数较“十二五”增长47.99%,更多农牧区学生享受到了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六州全体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15年教育资助,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完成贫困家庭子女学历教育1万多人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开始,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娟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会提交一份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提案,“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生活的疾病,但是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压力、强迫等情绪,一直被低估。去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的提案。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高中及高等院校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李莉娟说,青少年抑郁症筛查后如何专业有效救治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认为,要保证中小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达标,加大学校心理教师关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专业培训,对家长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青春期性教育、情绪问题识别等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科学治疗。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民生跟着民“声”走

2021年伊始,刘莲香走上了新岗位——社区网格员,“党和政府始终把我们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有了新工作,医保、养老、失业金都交了,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老人,没了后顾之忧,我更要好好工作,服务好社区居民。”与记者交谈间,刘莲香始终挂着笑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感受到民生之暖的不止刘莲香。

今年34岁的尚迎兄,去年年底报名参加了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举办的客房服务员培训班,经过14天的专业培训,他找到了酒店客房服务员的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实现就业,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希望以后能多学习一些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尚迎兄说。

“2020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3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46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14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0378人(次)。”全国政协委员、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金花向记者罗列了一组数据,她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就业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畅通失业登记和求职创业服务渠道,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立足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形势,抓实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民生是考场,群众是考官。

这几年民生改善的如何,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感触最深。

“以前到县医院看病随到随看,现在还得排队等。”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全国人大代表、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支部书记毕生忠说,“一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村里人人都有医保,有个头疼脑热就跑医院看,不像过去自己吃片药硬扛着;二是我们县医院是省医院的分院,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2019年,省人民医院以“省县共建医疗体”的形式,和贵德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托管”协议,并挂牌省人民医院贵德分院。通过现代医院管理、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有效手段,贵德县人民医院内部管理、医疗质量、诊疗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有效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代表委员表示,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瞄准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用情用心用力多办一些造福群众的实事,让青海的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更有安全感。

(责编:马建辉、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