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面临“水荒”后……

陈 俊

2021年03月04日10:03  来源:青海日报
 

养殖大户用车拉水。本报记者 陈俊 摄

乡领导察看箍井水位。

“怎么突然没水了?”

2020年12月24日下午天刚擦黑,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党支部书记马如虎的爱人到厨房张罗晚饭,拧开水龙头发现没水,朝正在客厅里看电视的马如虎喊了一声。他到左邻右舍一问全没水,意识到不对头马上向乡党委政府报告。

正准备下班的乡党委书记蒋友谊、乡长马海成一接到报告,迅速带领工作人员亲临现场查看原因,才知洪水泉、井儿沟和沟滩3个村面临“水荒”。

3个村700多名群众用水告急!3万多头养殖的牛羊用水告急!

群众利益无小事,养殖户家的牛羊缺水更是事关脱贫攻坚,两人立即边向上级汇报边商议解决方案。

第一时间得知“水荒警情”,平安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立即指派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和供电等部门协助勘查处理。

次日天刚亮,四部门会同洪水泉乡党委政府来到上游的响河峡水源地勘查,发现泉眼被冰封,河床里既无冰也无水,“水荒”覆盖面竟涉及石灰窑、小峡、洪水泉等25个村。因受去年冬天降雪量少,加之气温持续走低,水源地泉眼被冻凝固。洪水泉乡及周边村庄“水荒”60年一遇。

幸亏平安区委区政府安排3辆绿化运水专车,每天上午和下午往山上运水,群众生活用水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经测算,一头牛每天40升水加上羊群的巨量消耗,3万头牛羊每天需200吨水,如此大的消耗量怎么办?

乡党委和乡政府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打响“找水用水战役”,群众自家水窖存水、洪水泉村和井儿沟村5眼泉水和一个涝池解了燃眉之急,但由于水量有限不是长久之计,从去年12月24日到今年2月24日,蓄水量达2400立方米的涝池经众多养殖户长达2个月的不停拉运,已达警戒水位,还能支撑多久?难题揪心!

2月24日上午10时多,记者在距洪水泉乡政府以东5公里处的涝池边看到,拉运淡水的车排着长队,涝池冰面上几名群众正在用抽水泵往停靠在岸边车上的储水罐里抽水。

站在旁边的一名拉水群众说:“他家养了一百多头牛,去年纯挣二三十万元,西宁有房家里有小车,四个孩子除老大姑娘已嫁人外,其余3个孩子还在上学,富裕了但也有压力。”

说话间冰面上的抽水泵突然熄火罢工,站在一边的马海成一步跳下一米多高的边坡去查看,蒋友谊站在岸边急得直跺脚。只见马海成在机器上边摆弄边让一个抽水的村民协助,一会抽水泵又发出了美妙的“欢唱”,水管喷射水花在阳光照射下晶莹璀璨。

人群中有一名个头不是很高、面孔有些发红的汉子不停在冰面、岸边或抽水车上来回奔忙,经介绍得知这名汉子叫马生元,是洪水泉村致富带头人、刚被选上来的村委会主任。

“马主任家养了150头牛和380只羊,去年贷款50万元,还掉贷款除去所有成本和开支,一年纯挣40多万元。” 井有旺说,自缺水以来,为了生产自救,马主任自己掏了5000多元,为我们购置了4台抽水泵,这就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乡亲们纷纷为他点赞。

当我们来到井儿沟村畔的泉尔沟里察看箍井水位时,不远处的公路上,3台运水车驶进了村级党员群众活动广场。

“水来啦,水来啦……”欢呼声中村里的老人、妇女、小孩纷纷拎着水桶来到运水车前,排队、接水、担走……场面令人动容。

“我们大概算了一下,运水车从平安运水上来,每吨水需要50元,这是乡亲们吃得最昂贵的水,也是最舒心的水,水里饱含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的一片深情!”马如虎说。

“自从没水以后,平安区、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和群众纷纷加入,马如虎带着村里的党员前往40公里之外的水源地打冰引水,维护输水管道,最少跑了二十多趟。” 马有祥说,说实话心里很感动很温暖。

自2015年扶贫攻坚至今,洪水泉乡的养殖业,牦牛从2015年的3000多头发展至目前的2万多头,洪水泉因此成为平安区养殖大乡,在养殖户中年收入最少的也有30多万元,最高的年收入100多万元。然而,水却成为该乡养殖业、种植业的“瓶颈”。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今年平安区从有限财力中“挤”出资金,计划动工修建酝酿已久的响河峡水库。同时,经洪水泉乡党委政府向上积极争取和主动申报,平安计划把井儿沟村、洪水泉村的5眼泉纳入应急水源地,并在下游修建涝池蓄水,目前该项目已正式立项,待气温回升即可施工。

平安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小财政养大民生,正朝南部山区乡镇村聚力,可以预见,这些有效举措无形中将垫高那里群众的起点、富裕的拐点、小康的落点。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