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境内840平方公里富硒带,这一天然优势资源,分布于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地带,让当地的农业发展多了一股得天独厚的竞争力。用好它,充分释放当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能量,对促进群众增收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
自2010年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调查成果公布后,海东市持续多年深耕富硒农业及产业,以“一优两高”为牵引,通过党建引领,坚持把富硒资源开发、富硒产业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富民强市重大产业来抓,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理念,布点、连线、成片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大力扩展富硒农作物种植,充分挖掘、培育壮大富硒品牌,不断夯实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基础,有效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也扩大了地方甚至青海省的农产品知名度,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海东已成为享有“中国高原净土富硒区”“中国高原富硒养生区”和“高原硒都”等美誉的中国四大硒都之一。近年来,在当地富硒产业的蓬勃兴起之余,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更加关注富硒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做大做强产业品牌的问题。
对此,海东市想了不少办法,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平安区农业示范园的高硒区种植示范基地,在川、浅、脑山地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种植特色优势富硒农作物,其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建立了良好的知名度。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乐都区富硒农业示范园,在奶业和饲草加工方面,走出了一条产业链的发展之路,成为引领带动富硒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示范窗口。还有各地立足富硒土地开发出的采摘、农家乐、认领种养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形成了多产业带动农业增收,多产品促进农民致富的格局。
在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富硒土地总量有限”的困境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要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产出,就要增强深化发展的科技水平。“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工作站”的探索令人欣喜,这支由高等院校高层次专家教授组成的科研队伍,攻关对象涵盖富硒农产品研发、牦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成果应用细化到不同硒含量的土地具体种植什么品种的农作物,用怎样的方法能达到最理想的产量。技术革新的手段洗礼后的富硒产业更加“专、精、特、新”,富硒高新技术转化效率更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使价高仍对健康、营养丰富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对海东富硒产品来说,通过深化发展解决产量制约的问题,凭借良好的口碑和有力推广,其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让群众赚更多的钱过更富裕的日子。
金融支持大 脱贫路子宽 无论河湟谷地的农民,还是高原腹地的牧民,只要符合政策性规定,青海金融部门就能把便捷、高效的服务送到农民的种植养殖场里,送到牧民的帐篷里,被各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新希望”、“及时雨”。 “养了十几年的奶牛,也遇到过资金困难的时候,去…【详细】
这个冬天,仍有冰雪“火热”不止 “妈妈,我想学会滑雪,去参加‘冬奥会’。”滑雪场的滑道旁传来稚嫩的声音。 “孩子放寒假了,带他出来多做一些户外运动,你瞧,还给自己定了个‘冬奥会’的目标。”市民李洁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干净而湛蓝的广阔…【详细】
水清,河畅,景更美 巡河员在河边捡垃圾。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这河水,可比前几年清澈多了。”门源回族自治县老虎沟河巡河员柯长兴感慨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门源人,小时候我们经常去老虎沟河边玩,现在通过修复以及管护,老虎沟河的景色更迷人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