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一个土族村落的破茧化蝶

2020年11月05日10:08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日报记者 董 洁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黄蓝相间的新农房前花草簇拥,土族风情的“农家乐”里欢声笑语。秋收的日子里,被宁静包围的村庄处处透露出农家的殷实,而田间地头也少不了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制作盘绣、酿造青稞酩馏酒、特色种养殖、经营农家乐……

  从易地搬迁到整村推进,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助农,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走出大山的土乡儿女以饱满的热情挥汗如雨,为班彦村的脱贫奔小康精耕细作。

  搬出大山

  开启幸福新生活

  2016年,位于大山深处的班彦村启动实施易地搬迁工程。4年后的今天,搬出穷山窝的班彦新村,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实现了旧貌焕新颜。

  在海拔2500米的班彦新村,吕有金正在自家的酒坊忙碌着。几年前,他还和祖辈们一样居住在新村对面海拔2700多米的大山里。搬出大山住进新房后,他决定将酿造酩馏酒的手艺发扬光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有金的班彦酩馏酒坊于2019年初投入运营,并带动全村10户农民投身其中,共同发展酩馏酒酿造产业。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班彦,意为“富裕与幸福”。搬迁前,全村有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沙沟山上,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村民们过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穷日子。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这些“难”,曾长期困扰着班彦村山上的129户村民。提起以前的生活,村民吕有贤说:“我们以前喝水用水都是用木桶背水吃,我父母都背过,我大了之后才帮家里主动分担了挑水任务。”

  2016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全面启动,班彦村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搬迁前,我们心里直犯嘀咕害怕没有地种,我们吃什么,很担心往后怎么生活。”村民吕志伟告诉记者,直到搬到公路旁的班彦新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院,家家户户通水通电,用上了天然气,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近年来,村里的医务室、电商中心、生态园等便民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今年9月建成的班彦幼儿园也投入使用,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凳、温馨的寝室,令人耳目一新。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开心地做游戏,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绽开了花。“眼前这一切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搬迁之前的班彦村因为交通闭塞,村里的孩子们从没上过幼儿园。如今,我们村也有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吕志伟说。

  班彦村幼儿园总投资832万元,今年4月动工,9月交付后开始正式招生。幼儿园功能区划合理、设施设备齐全,配备了两辆校车。新学期伊始,班彦、保家、桦林等6个村的135名幼儿走进校园,开启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精准施策

  走活扶贫这盘棋

  近年来,班彦村党支部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为目标,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措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百姓的钱袋子是如何鼓起来的?这个村子的百姓是如何脱贫致富的?如何走活产业扶贫这盘棋?不妨走近班彦新村的盘绣园、酩馏酒坊,近距离了解土族盘绣、品尝地道的酩馏酒,感受班彦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搬下来以后发展了村上大大小小十项民族特色产业,比如盘绣园、八眉猪养殖、酩馏酒等,既可以脱贫又可以让产业持续发展下去。”班彦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说。

  据了解,班彦新村在巩固产业项目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及产业优势,以六盘山地区八眉猪养殖项目为依托,将新村集中养殖区打造成为互助县八眉猪养殖基地,并对猪舍排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现已投入使用,户均累计增收3000元。同时,大力发展肉驴养殖项目。以“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积极动员本村贫困户入社入股,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村已养殖35头驴,50头牛,150只羊,并计划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拿手戏。

  盘绣作为土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并以其“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丰富艳丽的色彩应用、古朴生动的图案展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在村委会旁边,是一座颇具土族特色的传统院落—盘绣园。依托“土族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政策,班彦新村专门成立了土族盘绣产业协会,这个投资300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的盘绣园,如今已成为全村吸引游客的窗口。依托土族特有的盘绣技艺,该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帮助群众发展民族产业脱贫增收。

  如今,由全村145户村民加盟的盘绣产业,已有绣娘145人,其中贫困户93户,骨干绣娘50人。土族盘绣园自建成运营以来,先后接受“妈妈制造”、唯品会订单8000余件,实现订单收入40.84万元,绣娘人均增收2800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以前在山上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挣不了2万元,现在我一个人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绣娘张卓麻什姐说。

  乡村振兴

  亮出观光旅游牌

  班彦新村在巩固壮大民族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打起了旅游牌。

  看着一拨又一拨慕名而来的客人,吕有金灵机一动,不能光卖酩馏酒,还要让来这的游客品尝美食,有吃有喝才尽兴。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在生态农庄里开个美食坊,把客人留下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今年7月3日,集产业观光、科普认知、农耕体验、摄影写生、采摘尝鲜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区——班彦生态农庄隆重开园,班彦新村从此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增收的门路多了,村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2017年底,班彦新村提前整体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574元。

  如今,班彦新村已陆续发展了不少产业。其中,投资200万元建成酩馏酒作坊1处,带动本村农户发展酩馏酒酿造产业,结合已注册的“班彦”商标,着力打造班彦酩馏酒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投资450万元打造“班彦生态农庄”,在班彦新村周边建设5座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周边打造“百亩花海”和特色采摘项目,建设集150米滑索、丛林探险、大摆龙为一体的研学基地1处,形成休闲观光、采摘、销售一体化。

  搬出“穷山窝”的班彦村,终于解开了脱贫的“死结”,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目前,按照“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生产搞上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村近十项民族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9元,村集体收入也实现零的突破,在2019年达到了23万元。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