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之处是故土

陈 曦

2020年10月30日09:38  来源:青海日报
 

  一场秋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麻什藏村通向远山的一条小路两旁,间隔种着青稞、油菜、洋芋。眼下洋芋茎叶由绿转黄,逐渐枯黄,到了收获的时节。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麻什藏村,一个位于湟水之畔和祁连山余脉的普通小村庄。洋芋是这里的传统作物,也是独特的风味,不需要精细加工,只需简单蒸煮,便甘香可口。

  一大早,米存民和哥哥米存库从县城赶来,兄弟俩的目的地是离村子不远处的一片20公顷田地。“这就叫黑金刚,你看这形状漂亮吧?”踏进地里,米存民把一整片叶子拨到一旁,另一只手将土壤掏出一个小坑,一颗暗紫色闪着金属色泽的根茎就出现在眼前了。

  “黑金刚”是米存民带领贫困户试种的洋芋新品种,去年收获时,黑金刚一天卖了1000多单。米存民说,原来的土豆品种1公斤只能卖0.8元,现在黑金刚收购价格是4元,附加值更高。

  “90后”米存民回忆,小时候一天三顿饭都吃洋芋是常事儿。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用泥块做的墙、盖的房子,吊顶全是用报纸糊出来的,一到下雨的时候就漏水。土地多半是山地,无论大家如何辛劳,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面对现状,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破局”。米存民父亲的脑子活络,靠着村里的“优势资源”——洋芋、土鸡、牦牛肉,开起了农家乐。

  那时,米存民已经从警校毕业,当了一名警察。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米存民发现了商机:许多顾客都是奔着农家乐的土鸡去的。米存民看在眼里,也在盘算着家乡农产品的价值。2013年,米存民下定决心,辞去城市里的“铁饭碗”,投入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大潮中。他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外面的世界再大,终归还是家乡好,他回到村子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起初,米存民的想法是带着乡亲们一起养鸡、种土豆,统一品牌,由已经谈妥的渠道售出。但路并不好走,第一年,村里没人相信这个模式,米存民拿着自己的一点积蓄,又借了钱,凑够20万元,自己盖了鸡舍。米存民的第一批小鸡仔有近1万只,有一部分还是他赊回来的。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村民们都不相信他。那一年,尽管技术不成熟,但他并没亏本,反而见了一点点效益,这让他很高兴,心里有了谱。

  转年,米存民将鸡苗数量提高了一倍。他计划着,自己养的这批鸡快上市之前,再给村里的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出栏后直接收购,以此保障稳定的、持续的市场供应,然而这总归是他的计划。“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年开春后,虽然米存民防疫做得相当严格,本该到了第四个月出栏的时候,却赶上了禽流感,他家的鸡“全军覆没”,一下子损失了40万元。

  回想起这件事,米存民深有感触。“其实大学生创业,挫折很多。我后来才知道所有搞养殖的必须要考虑到禽流感风险的问题。当时的农牧局领导们也过来看了,他们觉得我一个大学生创业不容易,给了我16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真是雪中送炭!当处理好消毒、清理等前期的一些筹备工作后,我用这16万元资金又去购置了一批鸡苗,从头再来。遇到困难了就把自己打趴下,绝对不行的。”

  新购置的鸡苗顺利上市了,跟着米存民养鸡的农户也多了起来,近千户贫困户领到了免费鸡苗、种上了新品种土豆。规模逐渐形成了,但新问题又来了,渠道没打开,农产品出现了滞销。

  2015年前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到了黄金时代,米存民深知必须搭上互联网这趟车,大通青藏百灵农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此成立。在此之后,他又自建电商平台“青藏农畜林产品网”,还与本地乡镇的2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大通县城区开了两家电商实体体验店。

  乘着东风,在米存民的努力下,走出大通的农产品种类从个位数增加到近二百种,订单量从一单到每天六七百单。米存民的“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近千户贫困户致富,仅去年利润就达到了160万元。目前,大通农村电商网点覆盖、运营率已达到88%,洋芋、牦牛肉还卖到了“北上广”。

  米存民告诉记者:“家家户户原有的泥墙现在变成了砖墙,平房盖成了两层楼房。只有兜里有钱了,才有能力去修建自己的家园,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责编:甘海琼、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