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蹲点调研之九

2020年10月27日08:49  来源:青海日报
 

  “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202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庄严宣告。经过集中攻坚,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精准聚焦“三区三州”、六盘山片区,举全省之力,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攻坚克难,如期摘掉“穷帽子”,唱响“致富歌”。

  “三区三州”27万人摘下“贫穷帽”

  青海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重点地区。经过五年努力,目前青海全省涉藏州县3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58个贫困村退出、27万人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已“清零”,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有效解决。

  数据背后,是沉甸甸民生情怀的具体体现,是以初心践行使命的集中彰显,是用奋斗谱写时代新篇的全新展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省委书记省长亲力亲为靠前指挥、省委常委包“战区”督战、省级领导联点督导、县处级以上干部联点包片格局。在调整加强贫困村驻村力量基础上,又为68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增派2064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广大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发挥“头雁效应”,以“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引领,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5+N”政策体系为遵循,凝聚起搬走贫穷大山、赢得美好生活的不竭力量。

  来自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的数据显示:青海省把每年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70%、对口支援资金的80%,统筹用于涉藏州县脱贫攻坚,惠民项目向涉藏州县倾斜。2016年以来,累计切块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1.12亿元,占全省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57.6%。引导金融资本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六州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61亿元。 “脱贫”是拼出来的,“致富”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用点滴努力换来的。青海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构建到县、村、户三级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牦牛、青稞、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业等绿色扶贫产业,预期收益达30亿元,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新的“增长极”,仅光伏产业一项让13.57万贫困人口吃上了“产业饭”。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的4类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规模73.16万千瓦,占全省光伏容量的8%,年发电产值预期8.8亿元,扶贫收益5.7亿元,直接带动8.74万户贫困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每村年均收益30万元左右,收益期长达20年,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全省五成贫困户吃上“阳光饭”。

  无疑光伏产业扶贫项目成为青海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新抓手。目前,共和、海晏、德令哈等8个贫困县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年收益1500万元。同时,在海东、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建设了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预期收益5.3亿元,村均收益32万元。

  “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家乡种下了‘绿电’发展的种子,仅去年累计发电量895万千瓦时,远远超出了预期发电量。”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镇副镇长马乃吉,谈起光伏扶贫电站首次分红时脸上乐开了花。

  “光伏扶贫就是好,只要阳光充足,就能有钱赚,村子脱贫致富就有希望!”说起光伏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村民感触最深。

  六盘山片区20.9万人唱响“致富歌”

  海东市民和、乐都、互助、化隆、循化及西宁市湟中、湟源7个县区属六盘山片区,片区内共有804个贫困村,占片区行政村总数的24.8%,总人口19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户20.9万人,贫困发生率15.2%,分别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全国9.5个百分点,属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2017年,青海省制定了《青海省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明确片区脱贫攻坚行动路径,通盘考虑“三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困难、致贫原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脱贫攻坚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制定脱贫措施,明确目标任务,严格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成效考核。

  民生连着民心。青海省通过财政垫资、每月调度、定期督查、约谈提醒等形式,督促各地各部门强责任、严督导、抓落实、重成效,目前片区“十三五”期间1.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2.45万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并实现入住;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和大病参保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11.9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巩固提升;行政村道路、电力、通讯等短板问题全部解决。

  在片区内培育并发展电商扶贫、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湟中、互助、民和、循化4县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马铃薯、蜂蜜、马营陈醋等20余种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31个大中城市,仅马铃薯交易量就达1500吨,交易额7300万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突破3100万元;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4亿元,实施39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直接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0余户1.03万人,产业扶贫“政策组合拳”和“扶持效应叠加”,直接带动片区内18.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海东市创新发展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将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输送到全国270多个城市开办海东拉面店,贫困群众从事拉面经济占比达到30%,拉面产业不仅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也成为全省瞩目的扶贫亮点。

  在拉面经济带动下,又相继打造形成以赴外“枸杞和棉花采摘”、乐都区“蒲台水暖工”、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五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艳姑刺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疆劳务”等,向省内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1.25万人次,实现收入1.7亿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在易地搬迁小区同步配套建设项目区排水、道路、供电、通信网络、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把后续产业培育作为先决条件,将集中安置区更多安排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产业园附近,为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证每个搬迁村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每户有一项增收项目。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保障,从系统谋划到政策引导,从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等举措,至2019年底,六盘山片区全部摘帽,80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援青扶贫助力群众共圆“小康梦”

  真情永远铭记,厚谊不会忘却。

  2018至2019年,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64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26亿元,实施项目244个。

  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等对口援青六省市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2.26亿元,实施项目792个,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453名,帮助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8万人次。

  亲戚常走动,鲁青一家亲。自山东对海北州展开对口支援以来,山东省旅游局支援资金在山东卫视宣传海北州旅游风光;山东文登市、大唐电力、威海海马地毯、青岛龙海集团先后投入35亿元开发风能资源;对祁连、门源、刚察、海晏县展开项目援助,带动群众增收。

  天津围绕黄南藏族自治州坚持“有限无限相结合”,以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无限深情,优化“组团式”医疗、教育援建模式,稳固产业、就业等增收举措,助力黄南州3个贫困县26个贫困村摘帽退出,84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东呼西应,携手并进。无锡开启援助海东模式后,4年投入5.03亿元,扶持壮大乐都富硒黑蒜、平安金丝黄菊、民和电商车间、互助卓扎滩旅游、化隆民族服饰加工、循化乙日亥花海等67个特色产业基地,改造553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修缮提升141个村级道路和128个村饮水管网;新建乐都七里店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项目惠及13万名贫困人口。

  据了解,自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涉藏工作重点省决定以来,32个中央和国家机关、6个省市和18家中央企业全方位深化对口援青,资金总量突破110亿元,累计落实援青项目2100多个。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