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羊湖畔,“三色产业”富新村

2020年10月21日09:59  来源:青海日报
 

  ①航拍龙羊新村。

  ②龙羊新村大门。

  ③村上的文化干事入户。

  ④任生昌在农家乐忙活。

  ⑤闲暇之余陶希有的妻子打理院子。

  ⑥冯庭芳在摘花椒。青海日报记者 殷之皓 孙海玲 摄

  “我20多岁的时候,这里就是个荒山坡坡,山上全是石头,没有树,更没有地,大家守着龙羊湖过着苦日子。”今年58岁的王丕忠曾当过社长、村委会主任,在他的记忆里,那段苦日子至今清晰可见。

  今年的金秋时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却是另一番景致:村庄干净整洁,一栋栋“湖景房”错落有致,村民忙着捕鱼、丰收、搞发展,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好日子。

  曾经山峁沟壑几度难,如今脱贫致富换新颜。谈起今昔变化,何止“翻天覆地”可以概括。一个村,从贫穷落后、苦寒荒凉到产业兴旺,人人富足,还得从30多年前的那次搬迁说起。

  因为龙羊峡水电站的建设,30多年前,黄河龙羊峡沿线群众开始搬离世代生活的土地,共和县龙羊峡镇的原加什达、查那、前菊花等几个村搬迁到山坡上,成立了龙羊新村,在一片盐碱地上建设新家园。

  在王丕忠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路,一片荒凉,生活十分贫穷,是30年前每一户龙羊人家的生活状态。

  1994年,龙羊新村186户670人重新开始划分土地,人均耕地0.11公顷;1998年10月水利提灌正式上水。从此,龙羊新村浇上了黄河水,种上了水浇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龙羊峡镇党委副书记张永顺告诉记者,2017年,村里摘掉了贫困帽,2018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0多年,龙羊新村历经坎坷艰辛,由吃不饱饭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如今,村里正通过“三色产业”走出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一

  “收网咯……”9月的一个清晨,东方欲晓,天微寒凉,凌晨6时左右,经过一个晚上的捕捞,陶希有和妻子配合默契地准备收网。

  “我们主要捕捞小银鱼,上岸就有商家来收,不需要我们再跑到市场上去,1公斤11元,价格好着呢。”陶希有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拥龙羊湖畔的龙羊新村,是个典型的小渔村,20多年前,村里没有别的收入渠道,捕鱼是很多群众的经济收入来源,全村70%以上村民从事渔业捕捞,年产量约350吨。

  桅杆帆影,渔歌唱晚。每到夜晚,渔民纷纷走出家门,走向龙羊湖,蓝色的龙羊湖面上灯火辉煌,好不热闹。

  今年50岁的陶希有是龙羊新村人,有着20多年的捕鱼经验,算得上是村里的“捕鱼达人”,每天凌晨1时30分左右到达捕鱼点,一直到第二天破晓收网。

  “每年的8月20日至11月20日是捕鱼期,其他时间是封湖期。我们晚上捕鱼,白天休息。”陶希有告诉记者,每年的捕鱼期,他和妻子几乎一天不落地捕鱼,现在他家一共有6个网,每天收获200至250公斤的小银鱼,一年下来,有10多万元的收入。

  陶希有回忆,刚开始捕鱼时,买不起网,更别说能挣多少钱。如今,靠着捕鱼一家过上了好日子。走进陶希有的家,小院里硕果盈枝,花开正艳。一栋装修精致的二层小楼和井井有条的小院足以说明眼下生活的富足和安逸。

  “小家大变化。”这几年靠打鱼产业,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变成了二层小楼,2015年,他家还办起了农家乐,更令陶希有感到欣慰的是,小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子这个“大家”也变得越绿越美,游客越多。

  这是村里的蓝色产业。

  二

  靠着养殖业、捕捞业,龙羊人实现了脱贫增收,但龙羊人也明白,任何资源不能过度消耗。

  眼下,龙羊人又将眼光盯向了乡村旅游业。任生昌和赵玉莲夫妻是最早看准乡村游办起农家乐的人。

  “我们2015年就开了,是村上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当时政府补贴6万元,厨房用品全部配齐,我心想咱也试试,兴许能成呢。”性子直爽的赵玉莲说道。

  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和捕鱼为生,后来夫妻俩年岁增大,恰逢村里的乡村游发展起来,俩人一拍即合,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农家乐,平时接待十几桌不成问题,还有住宿。

  没想到这一转型,还挺好。“头一年开农家乐,旺季的3个月共收入3万多元,基本上没啥大的花销,挣的钱全都进了自己兜。”夫妻俩一合算,这不比种地强啊?自己家里不用出房子租金,烹饪技术免费学,蔬菜也都是自己种。

  小院地理位置特别好,开门就是碧波荡漾的龙羊湖,向日葵、月季花把小院子装点得格外漂亮,夫妻俩给农家乐取名为“鑫盛家庭农场”。夫妻俩勤快,手脚麻利,房前屋后种上了时令果蔬,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菜品,也能下地感受采摘的乐趣。

  由于疫情,今年农家乐的生意比往年更火爆,省内乡村游成了游客的首选之地。6月至8月是旅游旺季,他们家3个月收入4万元左右。

  9月的一个早晨,龙羊湖上的雾气还未散去,农家乐已经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波客人,赵玉莲一边招呼着,一边问道:“你们吃点啥?”

  “今天做个家常菜,青椒肉丝、凉拌黄瓜、凉拌萝卜,再做个家常面片,我们所有的蔬菜都是自己家菜园子里的,新鲜着呢,游客都爱吃。”话音未落,赵玉莲便一头扎进家门口的菜园子里忙活开来……

  “有了好风景,盼来好前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全村已有46家农家乐,村民们正在忙碌中收获着新生活。

  这是村上的绿色产业。

  三

  花椒是龙羊新村的一个招牌特色。

  9月是采摘花椒的季节,一场秋雨过后,绿叶掩映下一簇簇鲜红的花椒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花椒味。

  冯庭芳戴上手套,拎着放置花椒的桶来到自家的花椒地,熟练地开始采摘花椒,不一会工夫,已经摘了小半桶。

  “今年的花椒价格挺好,干花椒1公斤140元到160元,湿花椒1公斤60元左右。有时候村里来的游客多,我们边采,路边就能边卖。”冯庭芳一边摘花椒,一边说。

  冯庭芳告诉记者,20多年前,她刚来到新村时,村里没有其他经济作物,起初他们从别的地方运来花椒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栽下了花椒苗,没想到这个地方气候宜人,当年种下的花椒苗都活了,随后几年里,村里就开始有了种植花椒的习俗。

  今年冯庭芳种了0.87公顷花椒,收成好,价格也不错,这日子也越过越有劲儿了。这几年,村子建设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花椒的名气也跟着大起来,他们家的花椒除了供游客购买,还和当地县城的饭店签订了协议,每年定向销售一部分。

  除了花椒,村里还有种果树的习惯。杏子、苹果、梨、李子、核桃等经济林几乎家家都有,这些也成了龙羊新村增收的另一个产业。

  今年,王丕忠家种了0.33公顷杏树和梨树,每年丰收季节,一部分供游客旅游时采摘,一部分运到县城附近销售,今年下来,果园的收入也有1万多元。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王丕忠哼着歌曲,指着眼前碧波荡漾的龙羊湖说:“歌里唱的可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吗?好山好水好风光,还有现在的好日子!”

  龙羊新村家家都有采摘园,一到盛夏,院内各种花木争奇斗艳,果树上各类水果挂满枝头。满树的果子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成了致富的产业。

  凭借旅游资源,龙羊新村每年吸引着一定数量的游客观光休闲,从品尝乡村土特产,到自助采摘、农耕文化体验、餐饮住宿,龙羊新村让游客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体验农业农村生活转变,感受乡村田园的风光和来自黄河的清新气息。

  这是村上的青色产业。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