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架起农民增收渠道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海东行系列报道之三

2020年10月14日09:13  来源:青海日报
 

  “今年的西瓜又大又甜,我得赶紧打电话联系收购了!”这两天,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的旱砂西瓜成熟了,种植户李长发喜上眉梢。

  瓜地里忙着丰收的农民多了起来,县城里的电商产业园更加热闹,收购和预订电话此起彼伏,服务中心主任甘万旺和工作人员一起忙着收购、打包从农户手中收来的农副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看着一箱箱牛羊肉、藏香猪肉、马铃薯、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发往全国各地,甘万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民和物产富饶,但以前销路单一,农户思路不开阔,推个小车就算出去做生意了。现在电商平台打造得越来越好,在全县形成了县有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商服务站、村有电商服务点三级物流体系,互联网下乡、土特产上线、小生意有了大平台。”

  一旁的张学荣从事电商经营已有2年多,跟妻子王晶注册成立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牛哥”),从做当地特产起步,经过2年多的摸索打拼,现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

  从城市回归乡村,张学荣和王晶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创业路。“起初,我们的电商公司更多依赖于自己找货源、谋销路,但依托电商产业园,借助平台资源和行业力量,站在时代前沿,依托先进运营理念,形成产品多样、渠道通畅、运营规范、供应充足的先进科学运营链。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宣传导向下,农户思想发生很大转变,愿意主动寻求合作,2019年公司营业额达到800余万元,这个数字的背后其实是上千户农户的生活改善。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我可以把民和特产卖到全国任何一个角落。”

  如今,民和县电商产业园已引进阿里巴巴集团、民和农合供销电商、青海茵蓝信息科技、青海“阿牛哥”等5家电商企业,完成“工业品下乡”58万单8200万元,完成“农产品进城”31万单4300万元,全县马铃薯、蜂蜜、马营陈醋、藏式牦牛肉干等20余种农特产品逐步通过电商渠道线上销售。

  “其实在运营之初也四处碰壁,很多农户对电商产业不了解不信任,仅仅只靠我们自己找上门,电商平台很难发挥出更大效用。此时,许多优秀的第一书记成为农产品经纪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产品形象代言人,架起了公司与农户间供需互通桥梁。”“阿牛哥”总经理王晶说。

  党建与电商“牵手”,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选取有产业基础的贫困户与电商主体对接帮扶,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等服务闭环,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民和县已通过电商平台帮助300余户13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乘电商“快车”,享受到电商发展带来的红利。

  电商改变了张学荣和王晶夫妇的生活,也让他们萌生了借此帮扶贫困户的想法。“贫困户自产自销农产品,不仅前期投入没有保障,渠道还过于单一,电商销售有助于他们拓展销路、实现增收。”王晶心里早就有了计划。

  “我家的三头黄牛已经育肥成功,可以出栏啦!”满坪镇低保兜底户董正辉想着今年又添了一笔收入,言语中掩不住激动。“阿牛哥”主动上门帮助销售,最终大部分黄牛肉被无锡市滨湖区民政局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10元的价格采购,其他的由公司负责通过电商渠道销往长三角地区,董正辉一家销售牛肉675公斤,比民和本地价格净增收6750元。

  这一切得益于公司与无锡市滨湖区工商联达成的“消费扶贫”合作框架。由滨湖区工商联号召组织会员企业在自愿前提下,高于市场价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生产的牛羊肉、猪肉、土鸡、土鸡蛋、土豆等农产品,采取“产业+扶贫”经营模式,不仅保障了农产品销路,还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多元特色产业,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电商平台的普及发展,使扶贫步入产业链视野,扶贫与创收达到等号链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给农产品“穿上了新衣”,脑山沟壑不用为“运不出”叫苦不迭,平原地区不用为“被压价”无奈买单,农村经济发展正在与产业扶贫有机连接、协作互动。

  如今的民和电商产业园,各种优势机遇交汇叠加,各类有利因素加速集聚,科技种养与绿色捆绑,“东大门”正酝酿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蝶变。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