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村,人人都是逐梦人

2020年10月14日09:00  来源:青海日报
 

黄河村许多村民家盖了小别墅,庭前屋后花果飘香。

正在修建中的黄河村扶贫产业园。

在外打拼多年的马进宝,回村成立了伊清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

如今,黄河村里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靠着艰苦奋斗,黄河村村民将产业越做越大。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摄

  9月8日,天空中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房顶的雨水顺着房檐哗哗啦啦流淌。马进宝两口子并没有因为雨天而闲下来,他们钻进了饲草料储备仓库,收拾着从地里拉回来的小麦秸秆和青稞燕麦。

  今年50岁的马进宝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塘格木镇黄河村,一家六口,两个孙子在镇上上学,儿子儿媳负责喂养家里900多只羊、20多头牛,马进宝老两口一边在家照顾两个孙子,一边兼顾着种植家里5.3公顷土地,并为家里的牛羊提供饲草料。

  黄河村,距离共和县城50多公里,是半农半牧的纯回族村,村民都是龙羊峡库区移民。马进宝说:“1986年,我们从当时的曲沟公社搬到这里,那时候最大的担忧是能不能填饱肚子。”

  村支部书记张宏林接着马进宝的话茬子说:“当时在曲沟公社,每户人家都有大片的耕地,加上海拔低气候好,小麦亩产能达到600公斤,搬到这边后,每户人家就分了一个土夯的院子,每人分了3亩(0.2公顷)地,小麦亩产连200公斤都达不到,解决温饱一度成了村民最大的任务。”

  的确如此,从曾经黄河边的“共和粮仓”“瓜果之乡”,搬迁至海拔3200米的草原,没有一个人是愿意的,但为了大局,村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搬到了草原上的新村。

  其实村民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的国家也很困难,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来安置大家。

  越是艰难越向前,艰苦的生存环境激励着村民艰苦奋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环境,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从那一刻起航,马进宝就是追梦人之一。

  艰苦的生活让马进宝萌生了到外面闯荡一番的想法。2000年,马进宝跟着同村村民马林去北京打工,在马林的拉面馆里跑堂学习。五年后,马进宝用自己的积蓄和亲朋好友处的借款,在北京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拉面馆,但生意始终不怎么景气,勉强糊口。

  2010年玉树地震后,马进宝将北京的拉面馆关停,在玉树开起了拉面馆,这一开就是四年。这四年,马进宝淘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看着重建后的新玉树餐饮行业遍地开花,他决定将重点放到农牧业上。

  2014年,马进宝回村成立了伊清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前几年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好在2017年之后,牛羊肉价格一年比一年好,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进宝今年种植的5.3公顷土地,其中有4.6公顷是流转来的,种植青稞燕麦等饲草料,够牛羊一年的食用。

  黄河村有165户573人,但是常住人口仅73户385人,只占一半左右,全村耕地93.3公顷,村民常年在外务工,闲置的耕地为马进宝流转土地、发展牛羊育肥提供了便利。

  马进宝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什么都有了,他感觉一切都不可思议,带我们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宏林打趣地说:“就像我当时去考驾照,想的是给别人开车当司机挣钱,从没想过为自己开车,如今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我的大众车还是村里最差的。”

  一切的想不到,除了自身的奋斗,还有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2006年开始,村民拿到了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款,凡是2006年之前出生的村民,每人每年600元补助,持续20年。2014年开始,村内实施库区移民安全住房改造项目,每户补贴6万元,家家户户的土坯房换成了混凝土结构的新房,有些还住上了小别墅。

  村党支部副书记马进福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小别墅,院子是用铁栅栏围的,院子两旁是花园,鲜花开得正艳,果树上挂满了果子。

  2015年,马进福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马进福主动请退担任了副书记。

  早些年,马进福专门为牧民盖房子,2014年,库区移民安全住房改造项目实施后,他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按照国家不低于90平方米的标准,将自家的房子盖成了二层小别墅。

  201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马进福主动申请要求摘掉自己的贫困户帽子,当年还被评为脱贫光荣户,奖励了一辆三轮运输车,他将三轮运输车捐给了村委会,供村里集体使用。

  村里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投资将近2000余万元,实施的渠系改造、涝池改造、全村低压线路及入户线路改造、村庄整治和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等项目。

  所有的变化当中,让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用水。马进福说,以前村东头、西头各一个供水点,村民吃水要到集中供水点挑水,如今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甚至通到了房子里,都不用去院子接水,非常方便。

  黄河村依托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库区移民安全住房项目改造,不但彻底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还为增收致富打造了平台。

  从搬迁至今,黄河村村民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止,追梦的路上未曾止步,一代接着一代干,亲帮亲,邻帮邻,走出草原,在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今年44岁的马福英和马进宝走了一样的路,不同的是马福英选择了继续在外打拼。2005年跟着舅舅到广州打工,在舅舅的拉面馆里干了三年,学会了拉面技能。2008年回家后,放了两年羊。2010年,将家里的300多只羊卖掉,又贷了三万元贷款,奔赴上海,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拉面店。

  从2010年到如今,马福英带出去的村民,四五个人已经开了自己的拉面店,马福英也在村子里盖起了别墅,还在共和县城买了楼房,父母常年住在县城,想念村里的老朋友时,就回去看看。

  “未来两年,将拉面店的规模再扩大一点,以后有机会,在其他地方再开一家拉面店。”马福英规划着今后的发展思路。

  留在村里的村民有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外闯荡的村民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论是留在村里还是在外闯荡,村民艰苦奋斗的品质始终未改。

  2017年,村里用投入地方水库移民扶持基金切块资金400万元,新建了塘格木镇黄河村牦牛养殖基地,基地建设投入250万元,共和县农牧局再入110万元,用于采购牛羊。入股了塘格木镇扶贫产业园150万元,扶贫产业园共分3期,一期以餐饮住宿为主,今年底将实现分红5万元,二期以加油站为主,已与经营商达成口头协议,每年分红20万元,三期以商贸物流为主,项目还未建设。

  黄河村的发展,除了村民艰苦不懈的奋斗,还有各行业的关心厚爱,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为黄河村累计贷款1500余万元,累计贴息120余万元,村民实施的牛羊育肥等项目,部分养殖已经初具规模,成长起来的马进宝等致富带头人,为带动村里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树起了标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黄河村每个人都是逐梦人,每一位村民都是幸福的。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