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坚定守护人民健康 推动青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访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

2020年09月29日09:41  来源:青海日报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如何理解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并转化为进一步推动健康青海建设的强大动力?就此,记者专访了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以下简称负责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在卫生健康系统有何反响?

  负责人:9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以国之名,致敬抗疫英雄,举国感动,举国温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伟大抗疫精神,这个精神必将转化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当日,我省荣获全国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并受到表彰,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收听收看了大会直播。当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时,大家热血澎湃,对护佑生命的抗疫英雄充满无限敬佩。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大家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构筑起了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面回顾了抗疫斗争的不平凡历程,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今后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弘扬并传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进一步增强全面履职尽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奋力推进健康青海建设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记者:卫生健康系统如何理解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负责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日夜坚守疫情防控主战场,切实发挥疫情防控排头兵作用,全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卫生健康战线的同志们舍生忘死,全身心投入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疫情监测等各项工作,为我省较早实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疫点消杀、重点防控区、非重点防控区等“五个清零”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职业素养,充分履行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充分体现了精诚团结、紧密协作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战斗中的践行和彰显,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优势的直接体现,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卫生健康系统凝心聚力抗击疫情所迸发出的强大内生动力,就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源于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医者使命和担当。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卫生健康系统弘扬和传承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为核心要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激发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念,持续抗击疫情并有效巩固成果;就是要不忘医者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扎实工作、砥砺前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用伟大抗疫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青海行动,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筑牢卫生人才队伍基础,传承创新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医养结合和老龄健康事业发展,聚力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统筹提高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实施、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卫生健康力量。

  记者: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负责人:9月17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实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 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9月21日,省政府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强调要按照省委常委会安排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9月27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第二十四次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研究部署全省秋冬季疫情防控重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长期作战、长期防控的思想,持续强化防控措施,着力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总体应急处置能力,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卫生健康系统将全面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求,把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转化为保障群众健康、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举措的强大动力。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坚决巩固好、维持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思想上要高站位。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大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做好疫情防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责任使命,坚决采取更加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切实筑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钢铁防线;机制上要促完善。严格落实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青海省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对标对表文件要求,加快构建疫情防控和疾病预防中与全社会相互联动、协调配合机制;能力上要强基础。加快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力争9月底前全省三级综合医院、省第四人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至少1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年底前全省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监测能力。分级分类组建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等队伍,通过开展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提升队伍能力;措施上要再严格。加强定点医院设置,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全省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按照总床位数的10%准备救治床位、按照不少于救治床位数的10%准备重症监护床位,配备与床位相匹配的重症救治设备。强化疫情监测预警,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落实首诊负责制并发挥“哨卡”作用。加大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防控力度,严密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联防联控,持续加强对回国人员和省外中高风险区域来青重点人群排查管控。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防控政策和知识宣传,全面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事关重大、责任重大,必须毫不放松,全面落实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规定的各项措施,压实各级责任、实行实战演练、加大人员培训练兵,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记者: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可否谈谈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思路或建议?

  负责人: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加大改革力度,立足实际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卫生健康系统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认识公共卫生体系在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保障地位,从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加便捷地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推进。要坚持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中西融合、上下贯通,对照国家即将出台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见,结合我省省情实际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在监测预警系统、基础能力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要尽快开展《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条例》《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推进《青海省生物安全条例》《青海省公共卫生条例》等法规制定,全面提高依法防控能力;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式,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要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覆盖全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分析研判网络;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力促形成医防深度融合的服务机制;要推进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要开展中藏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服务,落实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要深化信息化建设,构建数据信息高效共享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等等。

  总体上,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力度,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完善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成效。

 

(责编:刘沛然、马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