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上)

王礼宁

2020年09月28日09:38  来源:青海日报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青海未来之路的根本遵循。基于青海生态环境脆弱且重要,以及青海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之现实状况,生态经济成为统筹保护与发展重大关系的最优路径,也是青海在“全面小康”目标达成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首选经济发展模式。未来,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必将为青海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成“五个示范省”建设的宏伟蓝图注入持久动能。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工业化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研究产生了一批科学理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1978年以来,我国不断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相继提出并实施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两山论”等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此,我们要明确生态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尤其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概念和关系,这是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良性运转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最终实现生态优化与经济增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既独立又相互融合,都是生态特性和产业特性的优化组合,其基本要求都是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同时,遵循产业规律。产业生态化是指将已有或新建的产业、企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转化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是形成“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产业生态链,其过程即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生态产业化是指在生态建设中,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以生态为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其实质是把生态条件当成资源开发,把生态建设做成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生态经济的三大特征

  一是时间性特征,是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当代人不应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制定并实施“资源转移”的方案,让代际之间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二是空间性特征,是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度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的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三是效率性特征,是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度上的高效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持续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支撑和环境条件。

  二、生态经济在四种经济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年青海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赋予了其在“四种经济形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产生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生态经济是“四种经济形态”的构建起点和发展目标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要实现环境优化和经济增长高度统一、有效融合的发展目标,必须以牺牲较少的环境资源来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将一部分经济效益反哺环境保护与改良工程,其有两种路径可以实现。第一种路径是以不消耗物理资源存量为前提进行经济发展,包括两类经济模式。一是纯粹以景观、智力、服务等为要素输出的经济模式,如文化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绿色智力产业等。二是以消耗新创造物理资源增量为驱动的经济模式,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展新能源作为主要供能来源;第二种路径是通过不断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经济发展,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享经济等。显然,“三个最大”省情决定了生态经济是未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数字经济、循环经济和飞地经济都是以时间性、空间性、效率性为基础,只是以不同路径实现生态经济“低碳、循环、绿色、高效”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发挥效率性的强链催化剂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要求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青海虽然作为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接续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也存在土地可利用率低,植被破坏难以修复等发展制约,因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的必由之路。要以绿色勘探、理清资源家底为基础,以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为目的,重点聚焦盐湖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大力推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化改造,以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循环农牧业为手段,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产业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发挥效率性的关键,是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催化剂。

  (三)数字经济是生态经济开拓新领域的经济放大器

  当前,全球已进入新一轮科技革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将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创新范式,有效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数字经济输入端的能耗仅为电力,产业全链条无污染排放,最终输出“无污染”数字资源,天然具有绿色发展的特征。青海发展数字经济既有比较优势,又有现实需求。从生态特点上看,青海具有地形连续、气候冷凉干燥的特点,拥有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因而,布局特大型和大型数据中心,既可以实现数据机房自然降温,又能依靠清洁能源发达有效降低算力设施运行成本。数字经济将有效整合省内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内外市场耦合,提升效率,降低消耗,促进生态化发展,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因而,青海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契合绿色发展的产业生态化,又是依托生态优势的生态产业化,还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使其产业生态化的经济放大器。

  (四)飞地经济是生态经济拓展空间性的资源齿轮

  飞地经济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互补、要素合理流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青海超过9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意味着除省内东部和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外,完整产业链条不可能在同一块空间载体上完成,因而发展飞地经济就成为了必选项。引导青南地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将不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工业企业和项目“飞”入省内国家级、省级园区,既保证了投入资源的区域消除了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又实现了重点开发区域的集约高效开发。与此同时,要借助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利用发达地区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优势,逐步建设省内外飞地产业园,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税分成、利益共享机制,绿色开发省内各项资源,打破自然条件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而,青海发展飞地经济有效拓展了生态经济的空间性,实现了宝贵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如齿轮般严丝合缝的紧密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重要砝码。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编:陈明菊、马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