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百名记者青海行系列活动纪实

2020年09月12日14:11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9月12日电 (杨阳)9月8日至10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主办,祁连县委县政府协办、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承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百名记者青海行系列活动,首站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举办。中央驻青媒体及青海省内媒体三十多位记者深度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志愿服务自然教育等活动,通过媒体视角充分挖掘和展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和共享、共建原则,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祁连山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冰川、河流、湿地、森林等资源,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涵盖祁连、门源、天峻三县及德令哈市17个乡镇60个村。

DAY1  村两委+模式,让记者眼前一亮

9月8日,省内外记者汇聚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冰沟基地。启动仪式上,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艳萍表示:“希望通过媒体视角充分挖掘和展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片区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祁连山特色的生态体验、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的路线。”

启动仪式后,记者们来到此行活动的第一站——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社区。为什么首站会选择这里?听郭米村党支部书记韩琳介绍后,记者们心里有了答案。

郭米村,祁连山脚下一个不大的村落,世世代代村民依靠水草丰美的祁连山草原,保持着半农半牧的传统型生产方式,然而,这一切因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发生了改变。

郭米村有大片草场划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范围。“什么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设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国家公园里还能不能放牧?未来村里该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郭米村村民面前。“虽然我也在不断学习什么是国家公园,但我知道建立国家公园是要保护我们眼前的这些山山水水,我想为保护这片绿水青山出一份力。”今年51岁的周曲才郎主动申请当了黑河湿地的生态管护员,每天早上八时左右就出门,和其他管护员一起去巡护。

从以前收入单一的放牧员到生态管护员,周曲才郎放下牧羊鞭,吃上了生态饭。不只是在郭米村,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无数牧民和周曲才郎一样,转变身份、转型发展,成为了保护生态的有力践行者。

与此同时,以调动一线管护队伍和牧民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村两委+”模式也在郭米村推行开来。到底什么是“村两委+”?韩琳介绍说,“村两委+”工作模式是以村委会、村支部为依托,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安排,挖掘“村两委”在生态保护、宣传动员、党员带动等方面的工作潜力。“村两委+”工作模式涵盖党建、宣传、自然教育、保护模式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让全民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去。

“夏秋季节来郭米村采风的人特别多,我们打算依靠紧邻国家公园的地理优势,让游客生态体验在园内,观景消费在村里。”韩琳邀请当地妇女为记者们带来精彩的则柔表演。“则柔”一词源于藏语,意为玩耍,身穿华美民族服饰的表演者或穿插、或对舞,歌声优美动听,给观众以心情舒畅和幸福的感受。除了则柔,他们还拥有射箭、社火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韩琳信心满满地表示,作为黑河峡谷第一村的郭米村是祁连县发展全域旅游试点村,今后将打造“祁连山国家公园第一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餐饮和民宿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来源。

9月的祁连,室外的气温已然让人感受到了初秋的冷意,但环抱郭米村的四周山川漫山遍野一片绿意,浅绿、深绿、翠绿、油绿……陶醉于郭米村山水间的盎然绿意,在气氛热烈的则柔表演和射箭表演中,会让人忍不住来上几个“森呼吸”。

DAY2  油葫芦,巡山路上偶遇岩羊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油葫芦管护站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境内,海拔3300-4800米。9月9日一大清早,记者们便跟随当地的管护员进了山,体验了一天他们的日常工作。

相信很多人会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叫油葫芦?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其实,油葫芦源自藏语,意为“看见文字”,是民国28年也就是1939年时,刚察县几个藏族部落从刚察搬迁到此处时,无意间发现山坡上有一些堆集齐整的刻有藏文的石块,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奔走相告。 

管护员吉合保在巡山过程中带领记者来到半山腰的石经墙,这里大约有200平左右,据说形成在100年到200年前。由于山间天气多变,前一天刚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湿滑,对普通人而言走起来十分艰难,而各位管护员如履平地。他们都是当地牧民,自幼生活在群山峻岭中,这些山峰攀爬起来对他们没有任何难度。“我们就像岩羊,它们能到的地方,我们也能到。”管护员王学清指着悬崖峭壁上正在进食的岩羊群笑道。他说,管护站每天最少派出两到三辆摩托车,两人一辆,每次有四到六人进行巡山,每天巡护时间为8到9个小时,每人巡护面积多达千余公顷。管护员们每天早上8时左右出发,进山巡护,入牧户家宣传森林防火,看看山里有没有野生动物受伤,需不需要救助,野生植物有没有病虫害。而他们每天的巡护路线就是在这样山连山、岭连岭的崎岖环境下行走,每天最远步行达55公里。保护好祁连山的一草一木就是他们前行的动力。

布设红外相机、记录巡护监测情况、发布保护区照片、捡拾白色垃圾……这些就是管护员的基本工作。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公园的设立,祁连山腹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的动物如雪豹、岩羊、黑颈鹤、荒漠猫等在这里安家。管护员承担着祁连山野生动植物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责。

据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介绍,国家公园成立后,管护范围比较大,希望通过管护把这里的山山水水保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宝地。德康告诉记者,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除了随处可见的岩羊,近两年,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与管护站工作人员,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开展雪豹监测活动。这说明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已形成,这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最有力的证明。

在结束了巡山回到管护站基地后,德康站长还为记者展示了红外相机于今年8月18号拍到的雪豹活动画面。“我们在今年4、5、7、8月都监测到了这只雪豹,因为四五月份是雪豹的产仔季,而本次的画面中它依然是独自行动,所以我们怀疑它是一只公雪豹。”德康站长激动地向大家解释道。

DAY3    座谈会,记者感受良多

第三天的活动行程依然丰富有趣。基地工作人员为记者们展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目前正在使用的大数据平台,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监管、生态科研等八大功能,可以提供实时数据监测,自动为管护员规划合理巡山路线,自动识别动物活动,实时发出火灾预警等情况,大大完善了对祁连山的保护力度。 

随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在座谈会上表示,国家公园建设总体规划就是要把区域内的优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起来展示给公众,一次生态体验的过程就是一次展示的过程、一次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并指出,今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继续遵循“保护第一、公众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理念,不仅要继续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为资源调查等工作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和支撑,还要探索建立“村两委+”共管模式等措施,加大国家公园建设生力军。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按照规划体系好、法规制度好、基础设施好、工作队伍好、生态保护好、民生改善好、绿色发展好、社会稳定好、环境教育好、区域合作好的标准建设“十好”国家公园。

“非常感谢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和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给予的这次机会,可以使我亲身体验成为一名管护员的艰辛和不易,见证祁连山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土和家园,才能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性。”中新社总编辑赵凛松说。参加了本次活动的记者们就生态旅游、加强管护员基础知识培训、大力开发祁连山相关文创产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也分享了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