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的“囊谦经验”

陆广涛

2020年09月01日09:20  来源:青海日报
 

唐卡绘制。青海日报记者 亚君 摄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地处青海省最南端,三江源腹地,是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半农半牧区,也是玉树未来发展的“副中心”。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囊谦县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核查、核准、回头看”确定“两线合一”方案,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则退、整户识别”的要求为起点,将扶贫政策和举措落实到位。

  如今囊谦县28个贫困村和41个非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总目标,“三率一度”达到国家有关要求指标。全县进入了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多、城镇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科学谋划机制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沿着澜沧江宽广的河床走一走,我们不难发现,欠发展一直是困扰囊谦县发展的最突出问题,该县把发展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科学谋划脱贫机制,把脱贫攻坚当作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玉树乃至全省脱贫攻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地区,囊谦县以‘耽误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当作是一场输不起的政治、民生的战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破解,一户一户去攻克,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说。

  近几年来,囊谦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县级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以及乡(镇)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建立了“四大战区”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设立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站,贫困村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抓”的扶贫、脱贫工作大格局。

  建立了“1+5+10+10”工作机制和“85321”结对认亲帮扶机制,全面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结合乡镇村社换届选举抓基层党的建设,把一批立场坚定、思路清晰、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打通了联系群众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至此,囊谦县28名县级干部、394名乡镇干部、22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一起,身上带着“军令状”,眼里盯着“倒计时”,手中拿着“作战图”,全部走村入户、蹲点摸排、查漏补缺。

  在香达镇巴米村贫困户家中,县委书记张琨明详细了解收入来源、孩子受教育情况、就业意向、后续发展安排;在吉尼赛乡拉翁村索则社,县长欧格走到易地搬迁安置群众家中,查看吃穿住行是否安排妥当;在娘拉乡娘多村,政协主席旺尕尼玛与合作社成员围坐在一起,商谈为产品找销路……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营造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培训政策“明白人”,有效提高了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

  对于囊谦县来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只有谋划好科学的工作机制,才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才能绘就既具有地方特色又高效有力的脱贫方略。

  深化扶贫举措

  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扶贫产业的发展是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囊谦县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用发展牢牢锁住了这一关键点。

  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累计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约19.73亿元;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52.54元,占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养老保险参保率100%;经省级备案的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达到了贫困退出标准,退出率为100%。村集体经济69个行政村全覆盖并实现 “破零”。常住人口参保率100%……

  囊谦县在教育扶贫上下足功夫,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3亿元,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严格落实省州“控辍保学”纵横管理,持续有效降低“辍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5.71%,发放“雨露计划”贫困大学生补助资金2041.5万元,落实高中及中职阶段学生各项资助2447人1163.91万元。通过对各阶段学生的各项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的升学率在逐年提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囊谦县聚焦产业扶贫,大力倡导合作社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发展牦牛、青稞、光伏、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广大老百姓的增收门路。

  一批批经营主体茁壮成长起来。香达镇大桥村,致富能手返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搞起运输车队,年分红能超过万元;毛庄乡雅杰合作社,带领群众织藏毯,年分红超过千元;娘拉藏酒、吉曲乡改多村生态畜牧业等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效果明显。

  此外,囊谦县还把发展扶贫产业与开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白扎乡巴麦村、吉尼赛乡麦曲村、香达镇大桥村、吉曲乡瓦卡村旅游扶贫项目,正在逐渐发挥效益。同时,加快推进香达镇前麦村乃加玛景区和吉尼赛乡瓦作村景区功能提升,推动了旅游扶贫产业发展。

  囊谦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永江说,该县投入脱贫攻坚资金重点围绕问题整改、项目建设、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精神扶贫、金融扶贫和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了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了贫困群众最急需的现实困难问题。经过几年的投资和建设,全县住房、交通、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强化和改善。

  聚焦巩固提升

  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脱贫摘帽让囊谦县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围绕“产业发展强化基础支撑、精神脱贫增强引擎动力、技能培训突破就业瓶颈”三个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

  如今,囊谦县坚持政府引导、乡镇扶持、群众自主的发展路子,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倡导合作社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发展牦牛、青稞、光伏、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把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夯实基础、提质增效上做实做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贫困劳动力的短期技能培训力度,围绕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商贸服务等带动就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有效增加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囊谦县还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构建了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立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精准帮扶的管理机制,把动态监测作为贫困筛查、返贫预警的重要手段,建立返贫监测点,把脱贫人口、边缘人口纳入监测筛查范围,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并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全程记录、动态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宏观要求,全力备战脱贫攻坚普查,探索建立全县防返贫工作长效机制,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确保高质量脱贫、可持续脱贫。同时,制定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方案,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囊谦县县长欧格说。

  在脱贫攻坚战中,囊谦县带领各族人民用一次次出彩的成绩履行着艰巨使命,更在奔小康的征途上,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为未来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石。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