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宋明慧

2020年08月31日08:46  来源:青海日报
 

山是这里的山最雄伟,水是这里的水最清澈,青海的山哟青海的水,山水相连高原江山多壮美——

青海之壮美,在于众山之宗,千山堆绣、百川织锦,有巍巍昆仑、莽莽祁连、磅礴雄伟的唐古拉山,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

青海之壮美,在于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冰川飞流而下,黑河、石洋河、疏勒河,从大地奔涌而出,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水—鸟—鱼”和谐共生的乐园;

……

这是青海的生态姿容,更是让美丽中国从青海出发的生态誓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的实践中,曾经遥远的青海,正以三江之源走向世界,凭生态之名行稳致远。

国家公园,青海发展势正劲

2016年,全国第一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启动,青海顺势应势开启了一条从无到有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路;

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因地制宜为“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会西宁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这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凸显生态地位,彰显生态魅力,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打响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让美丽中国从青海出发。

8月,当采访的视角再次触及三江源头,深吸一口洁净空气,都会深切感受到“世界净土”的纯净美好和拥抱自然的极地体验。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冰川雪山汇聚成江河奔腾不息,成群藏野驴在草原上肆意奔跑。

沉淀过往,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至今,青海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以坚定决心开启了一条可供全国复制借鉴的经验。现如今,打破“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不仅成为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更是青海贡献于全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在改革中勇破而立,青海省全面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31项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成果,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了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明确至2020年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当改革的步伐搭载时光的列车向前,青海省正紧锣密鼓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收官工作,于今年印发《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正式设园工作。 再置身于祁连山的林海间,一个个统一标准的生态管护站是绿色林海中一道亮眼的风景。不仅如此,6月中旬,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所“自然学校”开学,自然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补上了关键一环。

目前,已科学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打造“祁连山大讲堂”“讲好祁连山故事”“花儿与少年”等自然教育品牌,制定实施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依托中小学校、管护站点以及科研宣教设施建立自然教育点。 不仅如此,青海省还积极探索以“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试点村从起步之初的9个试点村到目前不断深化拓展至17个,签订“村两委+”模式共管协议书,同步推进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此时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已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机构,高效推行了综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并着力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规划建设、科研监测、综合执法等九大支撑体系,在科研监测体系建设中建立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和青海研究中心,开展了雪豹、豺、荒漠猫等专项调查。

一切付出终将沉淀为生态建设成果,前不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消息通过媒体镜头从青海走向全国。其实,此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还同时监测记录到5只雪豹同框、6只兔狲同框的珍贵画面。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正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推进奠定的牢固基础,2019年,省部共建在青海省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今年启动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以国家公园冠名,大美新青海前行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打生态牌,环境向好惠民生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湟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但曾几何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骨架的“拉伸”,湟水河遭受重创成为了“黄水河”,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还影响着人们享受生态的幸福指数,湟水流域治理迫在眉睫,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承诺。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水生态治理到河岸治理,现如今湟水河水质持续提升,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因河而建的一个个湿地公园正成为着人们享受生态福祉的“绿色银行”,释放着无限的生态幸福。

再到三江源腹地,生活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冈周,深刻感受过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带来的“苦果”:草场退化、湖泊消失、野生动物淡出视线,生存环境遭受威胁。现今,看着曾经欣欣向荣的生态环境又再度归来,他发自内心无比欣慰,也乐于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积极争取成为一名“看山看水”的生态管护员。

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落实“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7211名牧民变身成为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每个月1800元的固定收入让他们从生态中得实惠,并且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多措并举实施生态保护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使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旦增才仁说:“现在合作社的产品特别受欢迎,目前已经实现跨省销往西藏。”

红旗村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为了保护好三江源头珍贵的自然资源,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不断延伸产业链,从源头养殖到干肉、酥油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经过多年努力,合作社股民年户均分红超过了1万元,有的达2万元,依靠原始放牧的牧民看到了保护生态的“红利”和潜力。

生态向好惠民生,立足保护生态的诸多成果,现今正值青海最美时节,一个个以生态亮相的景区景点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有着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美誉,每年前来的游客都以百万而计,这里旅游收入不仅盘活了湖光山色的生态价值,也带动起了周边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广大牧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水涨船高”。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村民格日就是依托旅游致富的一员,早些年因为迫于生计辗转于全国打工,后来随着每年来青海湖的游客越来越多,他看到了商机,和妻子靠着旅游业谋上了营生。正如他所说,现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越发明显,青海湖好了,当地牧民群众也就跟着好起来了。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青海正打响生态之牌,在大力度的保护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价值不断叠加、效益不断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开。

走绿色路,生态资本“靓”发展

生态是青海最有价值的潜力,绿色是青海发展最靓丽的色彩。现今的青海大地上,从黄河岸畔到三江源头,从生态要发展、靠生态谋发展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

此时,茶卡盐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正迎接着众多游客前往,高原盐湖、高山蓝天和草原一同勾勒出“天空之镜”的纯净与美丽,让这个网红“打卡地”美不胜收,展示着青海“工业+旅游”的独特魅力,也把青海生态资源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立足生态谋发展,保护生态促发展,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瞄准“一优两高”战略的发展机遇,依托大美青海这片纯净底色,依托茶卡盐湖镜与净的特色,依托“天空之镜”独特、纯粹的别样景观,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把青海的生态之美传递到外界,茶卡盐湖景区年接待游客已超过300万人次,成为展示大美青海的响亮品牌。

坚决扛起青海的生态责任,领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法,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转化路径,此时的青海正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实施中,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建设等战略机遇,在统筹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循势而进,正让沉静的生态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听!青海绿色发展唱响时代最强音。

此时的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势头正旺——前不久,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启动送电,作为世界首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每年400亿千瓦时清洁电“电亮”青海经济发展活力。

和它同样刷新世界纪录的,今年5月起青海连续100天对三江源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从几年前“绿电7日”到后来“绿电9日”“绿电15日”“绿电三江源百日”,一次次看长的不仅仅是数字,更展现着从原材料到组建加工不断完善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条。

此时的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扎实推进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今年青海全省实施试点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且目前试点面积已播种各类作物5.2万公顷以上。

一切实践足以证明,青海从狭小的发展空间中发掘生态潜力,让生态禀赋创造无限发展价值。循环经济也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对一滴卤水的“吃干榨净”到镁、锂等产业的日臻完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初心,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循环往复中,让资源的绿色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值。

辐射工业、农业、生态旅游等多业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正为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着不竭动力,以绿为进,青海已扬帆起航,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

登高望远、团结奉献,在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中,生态让青海声名远扬,生态也让青海厚积薄发,享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前进的青海定将勇立潮头。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