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走进青海

让“幸福”看得见 拼搏奔“小康”

李彤

2020年07月29日08:38  来源:人民网
 

图为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在青海西宁举办座谈会。(刘欢 摄)

图为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社长刘成友、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裁唐维红参加座谈会。(刘欢 摄)

  人民网西宁7月28日电 (记者李彤)“对标‘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决战全面小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守好蓝天碧水净土”,今日,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走进青海省,在人民网青海频道启动并举办了座谈会。

  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社长刘成友主持了座谈会,并表示,近年来《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加强报道青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绩。今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了《“阳光饭”,这样吃》《力争一个学生都不少》《青海 倾力守护三江源头》《青珍乡卫生院三日》多篇报道,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与呼。

  来自省委党校、省能源局、省扶贫开发局、西宁市城建局、西宁市扶贫局的嘉宾在座谈会上表示,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系列举措,青海人民的“幸福”看得见、拼搏奔“小康”。

  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

  “青海在哪里?”

  在交流会上,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办公室副主任蒲永彪说,“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西部’‘生态’‘高原’‘民族’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西部荒漠化。这是青海发展的客观基础,扶贫的成本要比东中部地区高不少。”

图为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在青海西宁举办座谈会。(杨霆 摄)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青海省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思路,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蒲永彪表示,青海扶贫工作重视党建引领,干部“沉”下去、成绩“干”出来。全省先后两批选派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干部1.49万名,14.5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依据省情,制定出台“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1”,即《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8”,即“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10”,即十个行业专项扶贫方案。

  “天帮忙、人努力,脱贫开发战天斗地,成绩看得见”,蒲永彪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聚焦深度贫困、强化民生等举措,2019年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9元,年均增长9.7%。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199元增长到8921元,年均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西宁市扶贫局社会与行业扶贫科科长南军耀笑着说,在湟中县卡阳村,一度村里四到五年娶不到媳妇,但近两年卡阳村一口气娶了40位新媳妇。

  从抱着膀子晒墙根,到娶上媳妇、挣上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改变这一切的正是产业发展。

  产业是脱贫根本之策

  南军耀说,卡阳村以前是个荒村,近几年包括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等县域,大力发展旅游、中藏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贫困户付出了汗水,看到了“扶贫花”结出“幸福果”,劳动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蒲永彪介绍,青海省构建了到户、到村、到县三级产业扶贫体系,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举全省之力发展牦牛青稞、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地域特色,探索光伏扶贫、飞地经济等产业发展。

  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长欧阳万江说,目前已累计建成并网72.16万千瓦扶贫光伏电站,每年产生扶贫收益约5.7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64万户。他掰着手指算道,“每年可实现3410个村每村不低于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扶持20年以上。”

  “青海是生态大省,保护生态是青海最大的责任,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近些年来,青海一直在探索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互促关系。

  马洪波说,在以合作社为支撑带动生态牧业发展、借力国家公园示范省探索生态体验、发展光伏扶贫等产业方面,青海的生态经济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马洪波认为,产业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他以发展合作社为例说,以合作社为支撑的生态畜牧业,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资源集中了起来,实现了产业分工细化,提高了议价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四季轮牧、牧草休养生息。

  “但也要避免合作社‘千社一面’同质化发展,要打出自身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其中产业带头人、企业家的作用很重要,要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家、吸引外地企业家参与进来。” 马洪波说。

  接续奋进奔“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欧阳万江说,光伏发电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是让老百姓同步享受到清洁能源发展的红利。现在农户拿到了产业分红,还可以参与光伏电站的公益岗位拿工资;村里更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解决了乡村治理缺资金的问题。

  “幸福看得见,奋进奔小康”,蒲永彪说,在安全住房方面,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完成20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义务教育方面,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7%;在基本医疗方面,“十三五”期间完成1971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建;在饮水安全方面,对全省211.9万农牧民群众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满满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农牧地区,在首府西宁的农村也是一样,以“扶”为路径,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熊文敏介绍说,这几年西宁梯次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项目,强化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了7662户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加快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植树绿化、道路硬化、公厕改扩建、路灯亮化等建设。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产业稳定脱贫,精神扶贫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青海必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

  在座谈会上,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裁唐维红介绍,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从7月3日起陆续奔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兵团进行采访。在青海的调研采访,从省会西宁出发,前往海东市、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聚焦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扶贫等,深挖青海走在大道康庄上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传播得更广、更响、更深入。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