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名片

——西宁园博园开园侧记

郑思哲

2020年07月19日09:23  来源:青海日报
 

7月18日,西宁园博园正式开园,喜迎八方宾客。
冶晓刚 摄

  西宁园博园,注定为新时代幸福西宁添一抹幸福之色,西宁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也将翻开新的篇章。

  经过3年建设,7月18日,凝结了西宁绿色发展理念、承载了西宁市民幸福愿景的西宁园博园正式开园,喜迎八方宾客。

  开园当天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并没有打消西宁市民一睹园博园风采的期盼。或许是感受到了西宁人民的热烈期待,降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散,雨后的园博园更加翠绿欲滴,娇艳动人。

  “妈妈你看,是瀑布。”园博园入口处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园博园的这处瀑布虽没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却不缺少江南园林灵动的气息。顺着园区道路向前,两侧10多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池内20余个品种的月季花娇艳绽放,香气扑鼻。

  而在月季园的尽头,一股西宁人再熟悉不过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丁香园内的玲珑花、黄丁香、蓝丁香、什锦丁香、罗兰紫、金色时光、晚花紫等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期间穿插种植的树木让人每过一处,都不禁驻足观赏。而放眼眺望,整个园内都被鲜花与绿植所覆盖,已栽种的40多万株草花和200多万株荷兰菊、鸢尾、马蔺、景天、石竹等宿根花卉,让整个园博园宛如江南水乡,悦人耳目,沁人心脾。

  顺着道路向西而行,远处望去隐匿在树丛中的“庄廓院”露出了它的样貌。极具河湟地区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静怡的世外居所。跨入大门,石子路蜿蜿蜒蜒,带着游客们体验河湟风俗,品味河湟文化。

  河湟民居以青海本地民居的特色形式,形成农宅、儒宅、商宅三个院落式围合中央庭院的布局。右边,农宅内摆放的河湟地区传统农家的家具摆设及农耕用具,展现着河湟地区的传统农家文化;中央,儒宅内摆放的笔墨纸砚诉说着不同历史时期河湟地区的文化底蕴;左侧的商宅,则运用不同时期的商旅符号,讲述着青海地区商旅传播历史以及对周边区域形成的影响。

  整个“庄廓院”面积虽然不大,却浓缩着河湟地区文化的传承,向世人传递着河湟地区经久流转的习俗与历史。

  “我们也是前不久刚刚来的青海,准备在青海旅游。刚好听到西宁有一处园博园今日开园,所以就过来转一转。”在河湟民居门口,五位广东来的阿姨相伴而行,她们惊叹于园博园的秀丽景色,也被河湟文化所深深吸引。“三江源头的文化景致确实别有一番气质。”

  而在北侧,三层二十余米高的通海阁与河湟民居遥相呼应。而通海阁东西两侧的宁德湖与宁泽湖宛如两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园博园的中央,随风而动,碧波荡漾,让园博园平添一份“水灵”。

  走入通海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表明西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坚守的信条,墙壁上一张张今昔对比照片,诉说着西宁的过往,也记录着西宁的蜕变;定格着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新时代幸福西宁的发展理念与产业路径的成果;展现着“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的生态基底。

  园博园,这一打造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西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又一生态名片。

(责编:马建辉、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