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柴达木,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

刘法营

2020年07月17日08:58  来源:青海日报
 

百瑞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对多硅电池组件产品质量进行全面体检。

工业园区在新发展中焕发新活力。青海日报记者 刘法营 摄

如果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富集一方的自然资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孕育提供了母体,推动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则是在新时代奋力实现试验区的重塑和嬗变,辉映出引领前路的新思维光束。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察尔汗盐湖视察时,提出了“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把循环经济这件大事做好,提供示范作用”的重大要求,这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指明了根本遵循。

试验区铭记嘱托,乘势而上,在编制完成《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新能源项目304个,容量达1254.8万千瓦,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装备制造、特色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全州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4.3%。

在今年“压力叠加”中,试验区率先全面复工稳产,笃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以打造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升级版”为主线,培育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

以试验区迈向示范区,海西在求强谋变之路上兼程前行。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置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五园”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这个新型园区在快速发展中,让人明显感触到这里散发的活力和希望。数年之功,园区已初步建成以盐碱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生物等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打造出“中国碱都”、海西州重要的新能源、镁产业基地;以石墨烯电池、高纯氧化镁系列产品、氯化钙等为主体的特色产品,不但行销国内市场,并跨出国门出口创汇。

其实,这只是试验区循环发展主体上的缩影。

为了全面推开“一优两高”的新发展战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依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这一硬核思路,全力引领企业投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累计实施重点产业项目373项,总投资达4037.5亿元,相继建成投产金属镁一体化、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223个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在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下,实施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茫崖五个工业园循环化示范试点建设,先后下达循环化建设资金4.56亿元,重点支持产业改造提升、创新孵化中心、固体废物处置、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检测体系等41个项目,以有效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补齐了向示范区迈进的短板。

理念的优先比资源的优先更为重要,创新驱动在试验区向前迈进的乐章中奏响强音。

突出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和作用,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思路的落笔,衍生出园区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参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创新,打通了循环发展的“周身脉络”。相继攻克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及废矿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难题。随之又挥出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小升高”计划“组合拳”,先后培育出百事特镁业、华信环保科技、藏格钾肥等17家高新技术企业;晶洁镁露、盐湖科技、源鑫堂枸杞等46家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

同时,构建出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等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01个,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1.5%。

创新的“力臂”撬动了项目生成。试验区立足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资源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瞄准中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引进金属锂、镁合金、风机整机装配、枸杞和中药材加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海西,园区产业集群之路日益拓展,试验区迈向示范区的阶梯进一步筑牢。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

夯实坚实的发展基础,托举起园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新高度

大道至简,惟以精诚。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而言,既是将循环发展托举到一个新高度的“大考”,更是在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中,考量自身的笃行和勇毅。

“近年来,德令哈工业园紧扣‘五个千’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群,以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核心增长极,为高质量发展筑起了强力支点。这得益于试验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幅提升,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严秉武阐释着柴达木循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背景所在。

试验区以“整体规划、有序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合理引导、多元投入”为思路,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作为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招商引资硬环境的主要途径,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以基础设施水平的有效提升,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相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硬件”保障,累计完成投资210.4亿元,相继建成338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其中,铁路方面建成金属镁工业区、藏格钾肥工业区等铁路专用线317.72公里;道路的延伸,以建成格尔木工业园瀚海路、德令哈工业金光大道等园区道路1405.3公里,为发展“开路架桥”,水电管网建设使园区在阔步前行中得到了充分的要素保障;建成投用的格尔木、德令哈、乌兰等5个工业园的废渣处置中心和污水处理项目,以及相继崛起的格尔木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德令哈工业园循环经济促进中心等项目,在使园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借力试验区提供的优势服务资源,各园区发展在一派沸腾中漫卷澎湃的潮声。

试验区渴求快速发展,更追逐可持续的更好发展。园区中一幅幅精心描绘的绿色发展画面,会使人在颠覆慢性思维中,重塑对“资源大州”“工业大州”的全新认知。

步入青海西部镁业公司的原料场,来自察尔汗盐湖的水氯镁石顺着传输带源源不断流进生产车间,在被专用设备“吃”进后,曾被视为工业垃圾的“废料”,在“变形”中成为走俏市场的氢氧化镁等耐高温材料;

同处德令哈工业园的金锋实业有限公司,依靠“废液”起家,在构建起“湖盐——纯碱——氯化钙、氯化镁”首尾相连的产业链中,其产品由“废液”摇身变为适用多个行业领域的抢手货;

多个园区工矿企业的区域,在一片绿色中呈现河湖美景,花香鸟鸣……而在其背后,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在柴达木的辽阔区域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发挥担纲作用。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重塑“柴达木经济雄风”的同时,已然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之路再掀柴达木经济雄风

“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底线,把握发展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在‘一优两高’新发展战略引领下,闯出一条富有柴达木特色的循环发展之路,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海西州委、州政府和试验区管委会的决策层形成了如是共识。

同时,把试验区迈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努力方向,定位在全面推动试验区产业从资源能源型向绿色循环型、从低端要素向创新驱动型、从粗短重型向高精新特型、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从初级产品为主向终端消费品为主转变的主攻“靶向”上。

为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抓住绿色低碳循环这把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牵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和优势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生产方式、体制机制等进行全面深化变革,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联动开发,围绕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打造第二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五个千”发展格局,已在柴达木铺开行动路线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试验区根据需要正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以赴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向示范区迈进开辟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以质量效益为根本,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试验区更加注重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通过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促进了循环经济标准化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以生态环保为抓手,夯实绿色发展的根基。试验区以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为主线,促进了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的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升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就在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的征程中,试验区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为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大开放、大市场意识,紧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期,提升自身的开放发展层次和水平,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我省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格尔木自贸区、德令哈中尼产业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在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中抢占先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柴达木号”巨轮正冲出历史的峡口,向着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彼岸进发……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