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马蹄疾”

程宦宁

2020年07月11日09:53  来源:青海日报
 

  七月的祁连山,进入了最美的时光,五彩的画卷在人们眼前一一展开,蓝的天,绿的野,红的山,白的云,黄的花……

  7月3日,天刚蒙蒙亮,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的马勇就开着三轮农用车,朝着3公里外的草场驶去,没过多久一个140平方米的羊棚便出现在眼前。

  马勇把农用车停放好,穿上大褂,就开始忙活起来,玉米、青稞、饲料……马勇熟练地拿着铁锨按照相应的比例为自家的260只羊做起了“早饭”。

  看了看手表,顾不上休息,马勇脱下大褂,开着农用车又奔向了村委会,额头上的汗水记录着一路的辛劳。打开村委会的大门,马勇又开始烧水、打扫卫生,等到大家伙儿都来上班了,马勇这才忙完,然后坐到自己的工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别看现在的马勇不仅有了“铁饭碗”,还有自己的产业。可在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都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提起往事,今年49岁的马勇有些沉默。因为家中有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妻子以及正在读大学的女儿。马勇是这个家里惟一的顶梁柱,一年在外辛辛苦苦打零工,也只能勉强撑起这个家。

  母亲和妻子高昂的医药费、女儿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家庭的日常开支,压得马勇喘不过气来。2014年的一场车祸,彻底击垮了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

  “受伤后,我只能在家养伤,这就意味着一家人没了收入。家里本来也没有什么存款,就是靠着亲戚的帮助才算扛过来。”说起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马勇的眼睛里充满了泪花。

  2015年,脱贫攻坚行动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白杨沟村的脱贫攻坚战也随之打响。

  当马勇的家庭被村上认定为贫困户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挣扎的。一方面,他确实需要脱贫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党员,目前的生活困境让他感到愧疚。“有了好政策,无论如何我都要脱贫。”用自己的行动战胜贫困成了马勇最迫切的心愿。

  为了方便马勇照顾家庭,村委会安排他干起了护林员的工作。一个月1200元的工资虽然不多,但是一项项好政策,让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

  2016年上大学的女儿享受到了教育脱贫的政策。“雨露计划一年6000元的补助,加上三江源助学金10000元,真是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让姑娘上学有了保障。”话语间马勇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黑本子,翻开后接着说:“每年冬天民政局会给我们发800元的烤火费,还有产业到户一个人是6400元,我们家是四个人,一共25600元,我全部入股到了村里致富能人马军的农家院里了,现在每年都有1500元的分红……”马勇把享受到的每一项政策都记在了本子上。

  好政策并没有让马勇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反而更激励他努力奋斗过上更好的日子。

  2017年,马勇经村干部鼓励,决定考取货运驾驶证,通过跑运输改变生活。村委会主任王鹏德说:“那时候,他总是天不亮就去驾校学车,然后回家还要操持家里的事情,确实不容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货运驾驶证后,马勇便去找从事煤炭运输的同乡人,跟着他们从内蒙古自治区拉运煤炭再到青海售卖,干起了跑运输的营生。货车拉运一趟煤需要几天几夜,马勇从不怕苦,把钱攒下来留给母亲和妻子看病,给女儿寄去生活费,自己却舍不得吃一顿像样的饭。

  马勇说:“那时候虽然累,但是一想到家人,就感觉浑身是劲儿。”凭着马勇不服输的这股劲,2017年11月一家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马勇打赢的这场“翻身仗”也赢得了村委会的认可,先是给他奖励了一辆三轮农用车,然后他又担任了村委委员,负责村里54户人家的大事小情。

  “在外打工漂泊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吃上‘公家的饭’,平时也能顾上家,一年下来1.9万元工资,我很满意。”说起现在的工作马勇很自豪。

  有了稳定饭碗,马勇放弃了跑运输的活,但是脑子活络的他又看上了牛羊育肥的项目。

  “我们家有草场,牛羊育肥以前也接触过,学起来不难,早上晚上去喂一下就可以,也不耽误我白天上班。”马勇说干就干。2018年通过“530”政策贷了5万元,搞起了牛羊育肥。就这样马勇开启了白天上班,利用空余时间喂羊的生活,一干就是2年。

  付出总是有回报。“现在我每年靠着育肥羊,加上工资一年也有5万元的收入。今年羊肉市场挺不错的,我打算多拿点本钱出来,加大育肥羊的规模……”马勇算着他的致富账。

  采访结束,已经过了下班时间,马勇顾不上吃饭,开着农用车又奔向了草场,奔向了自己小康路。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