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民心暖

孙海玲 咸文静

2020年06月12日09:43  来源:青海日报
 

村集体产业发展让贫困户奔向致富路。

住进新房子迎来新生活。

桑日麻乡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尼旦多杰带领群众发展村集体产业。

帮牧民解决实际困难。

  高原上,天亮得很早。

  “咚咚咚……”5月9日6时30分左右,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尼旦多杰从睡梦中惊醒。

  “书记,我来就是想问问,去年我的考核奖金怎么只发了一部分?”

  “快进来,你先坐下喘口气,我看看是啥情况。”

  敲门的是桑日麻乡红旗村村民乐三,作为村上的牧长、网格员,当地农牧部门每月会为他们发放1700元作为报酬,可是今年他却只收到了70%,其余30%未发放。

  尼旦多杰向当地农牧部门核实情况后得知,原来是去年有几天工作日,乐三没有履行监管职责,被扣了绩效考核。但是“身兼多职”的乐三也很“委屈”:“我是因为有别的更要紧工作,不是故意不去的。”

  了解事情的缘由后,尼旦多杰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按照正常程序为乐三开具了相关说明。“拿着这个说明去农牧部门,把你的原因说清楚,你剩下的工资会如期到账的。但以后若再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提前告知村上或者乡上!”尼旦多杰仔细地叮嘱着。

  尼旦多杰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桑日麻乡党委书记,这个年轻的80后自2015年担任乡长、201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以来,把办公室当成家,把牧民当成朋友,把草原当成办公桌,在转作风中解民忧、在入户走访中听民声、在解决问题上出实招、在服务群众上见真功。

  平均海拔4200米的达日县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黄河贯穿全境。桑日麻乡是全县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一个乡,这里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思想封闭。尼旦多杰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投身到群众当中,挨家挨户入户了解情况、制定相关村规民约、积极发展村集体产业,一边学习,一边向村民宣传各种政策,迅速成长为当地群众认可的知心“书记”。

  机关干部工作时间大多是“早八晚六”,特殊时段会加班,而对于很多乡镇干部来说,几乎一年四季“上班没点,下班也没点”。每天一早,还不到上班时间,尼旦多杰的电话就会响起。“我们的工作是随牧民群众走,牧民群众没有周末的概念,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没有周末,赶上突发事件就不必说了,一夜也不消停。”

  记得去年5月中旬的一天,半夜2时多,电话突然想起,东风村的几家牧户因为越界挖虫草的事打架斗殴。接到电话后,尼旦多杰二话不说,身披一件防寒服,冲出家门,一个多小时后,他和几名乡干部来到了东风村,搞清楚事情缘由后,他将两名涉事群众连夜带回乡上。

  “我仔细阅读了《关于采挖虫草的21条管理办法》,这次确实是我的错,以后肯定不会再出现越界挖虫草的事情了。”

  “我当时也太激动了,你不要放心上。”在尼旦多杰的劝说下,年洛和乐塔两方握手言和了。

  尼旦多杰说,5月份是牧区群众采挖虫草的季节,草场纠纷也会时有发生,若有这种情况,他们都会连夜或者当天及时解决纠纷,如果隔了夜,不仅会耽误两家采挖虫草的时间,也会影响两家今后的关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数十人的乡镇政府,一头要承担县市级以上部门数十甚至近百样具体工作,另一头则关系几千户农牧民的利益。

  乡镇工作涉及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现在我们制定了乡镇干部坐班值守制度,群众什么时候来,我们都有人在。报销医疗费、申请临时性救助、开具证明、矛盾纠纷调解……这些关乎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没有被耽误。”

  “干部步子往草原深处踩实,服务就会向群众靠实。”尼旦多杰说,牧区群众居住分散,文化层次较低,很多政策不了解,很多事情没办过,乡镇干部不仅是空间距离上与群众最近的,也要做到心里上与老百姓靠得最近。

  乡镇工作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入户是至关重要的。尼旦多杰说:“谁家有啥困难、谁家有几口人、几头牛都要做到心里有数。”

  “入户需要了解的事情很多,易地搬迁后房子有无裂缝,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情况,孩子有没有辍学的……今天下乡发现东风村有7户人家水井损坏,要尽快和水利部门联系解决。今天入户发现红旗村一村民家新生儿没有办医保卡,回去后和医保干事联系,尽快登记办理……”这些都是入户时尼旦多杰关心的问题,谁家有困难、谁家有需求,他会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以前在“喊”,现在在“做”。

  “领头雁”不好当,首要任务就是与贫困作斗争。桑日麻乡有四个行政村,自然条件恶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期盼的眼神,让尼旦多杰迅速进入角色,用脚步一遍遍丈量每一寸土地,哪里要建公路、哪户牧民家的水井坏了、哪些危房必须改造、哪一家需要办低保……他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乡干部中,去牧户家次数最多的是他,守在现场时间最长的也是他。忙碌、加班是家常便饭,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总是笃定地说,“当一天乡干部,就要扎扎实实地干一天事。”

  2016年以前,桑日麻乡以畜牧业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从贫困家庭可支配收入构成分析,家庭收入主要依赖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几乎为零。

  “我们世代依靠的虫草和畜牧业不是个稳定的增收产业,咱们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发展一下村集体产业,比如建个加油站?”东风村村支部书记第一个提议。

  干部转变作风,群众就会转变思想。通过乡、村干部的不懈努力,牧民群众从最刚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如今的积极响应,各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近三年来,桑日麻乡四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村集体产业,东风村经营的加油站在2017年时就有21万元的收入;红旗村在乡上最好地段经营的阿达拉姆酒店和超市也逐渐步入正轨;前进村的啤酒厂实现量产,还相继生产出了虫草、红景天、黑青稞等产品;向阳村通过“飞地”模式成功打开了中藏药材销路,同时,汽配城也开始运行……

  “每天销售的产品要有记录,进出货的时候一定要把清单做好,另外,商品的生产日期要看好,有过期产品就尽快下架,不要再卖了……”红旗村在乡政府附近开办了一家博爱超市,一有时间,尼旦多杰便来到这里和超市负责人赞些聊一聊超市的经营情况。

  赞些和叶忠曾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没有牛羊,也没有技能,通过前期培训,他们在超市谋了一份工作,每月1500元的工资,两个人一月有3000元的收入,早就实现了脱贫。

  这个占地120平方米的超市是红旗村的集体经济,很难想象,两位大字不识的牧民,靠着村里的集体经济,成为了超市的负责人。

  “现在乡上的干部是真正的好,经常来家里坐坐,帮我干点家务活,问问我有什么困难,我们有啥烦心事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说。”红旗村牧民三忠说,自己家是易地搬迁户,一家四口住着8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孩子刚出生不久,不知道医保卡怎么办,去乡上咨询后,很快就办下来了,拿到医保卡就放心了。

  干部作风实不实,牧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以前,有啥事去乡或者县上找领导,如果去晚了很难找到,现在不管什么时候去,都能找到。”三忠竖起大拇指说。

  和牧民打成一片

  “货架上的商品要摆放得丰富一点”“有过期产品就尽快下架”“换班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交接”……5月9日一大早,桑日麻乡党委书记尼旦多杰来到红旗村的扶贫超市,耐心叮嘱着超市负责人做好经营。 桑日麻乡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西南部,距离县城90公里,是全县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牧民居住分散、思想封闭的一个乡。作为80后的年轻干部,尼旦多杰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想方设法带领大家发展脱贫致富产业,走遍桑日麻乡的草原、牧场,倾听每一位牧民的心声、困难,把草原当成办公桌、把牧民当成朋友,用满腔热情投身到服务群众当中。 如今,前进村的啤酒厂销售如火如荼,红旗村扶贫超市内人头攒动,向阳村汽车修理厂仅半年收益7万多元,东风村扶贫加油站2019年净收入21万元……在尼旦多杰的带领下,桑日麻乡变了样,牧民生活富裕了起来。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