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乡村,温馨和谐暖人心

尹耀增

2020年05月28日10:45  来源:青海日报
 

  5月18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岳峰村的李军正在和秦建银聊天。

  “当时就是太气愤了,过后想想真没什么,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你能这么想就对了,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以后还要互相帮衬呢。”

  事情是这样的。

  4月20日,金滩乡司法所所长,也是主要调解人秦建银接到岳峰村村警打来的电话,村里发生了纠纷,请他速来调解。

  接到电话后,秦建银就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徐汉生在夜晚浇地时,不小心让水流到了李军的牛圈里,一半的牛圈都变成了泥糊糊。李军第二天看到牛卧在淤泥里,气坏了,要求徐汉生赔偿5000元,徐汉生不给,于是纠纷发生了。

  经过秦建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公平公正的调解后,决定徐汉生赔偿李军1500元,徐汉生自知理亏,也就答应了。

  原本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冷静下来的李军又跑到徐汉生的家里,把1500元还给了他。“毕竟没什么损失,主要是想提醒他下次浇地时再不要把我的牛圈淹了,他也道歉了,这事就过去了。”李军笑着说。

  秦建银介绍,2018年他们成功调解25起纠纷,2019年成功调解23起。数字在减少,说明群众之间矛盾纠纷少了,这是他干调解工作最大的欣慰。

  “老百姓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申请调解,在这个过程中,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政策,在发展上有了干头、生活上有了兴头,乡村治理体系充满了活力,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金滩乡党委副书记才洛杰说。

  金滩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正是在东达村创新打造的“五小化解法”的基础上成立的。

  从2013年开始,为了保持村庄稳定和谐,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东达村的干部和党员主动行动,走村串户。了解村里的各类情况和村民们的思想动态,最终将众多的问题归类为五小类,即小纠纷、小问题、小需求、小隐患、小案件,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解决。这种方法被称为“五小化解法”。

  在东达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一本厚厚的卷宗,里面不过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涉及村民纠纷、需求、投诉等内容。但是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往往会带来大麻烦。

  实践证明,“五小化解法”是富有成效的:村里和谐了,村民幸福感增强了。

  “村里蹲墙根晒太阳的少了,讨论挣钱方法的多了;说闲话的少了,广场上健身跳舞的多了;邻居吵架争利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掰着指头介绍“五小化解法”带来的变化。

  然而,相对于居住比较集中的农业区,广袤的牧业区似乎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对此,海晏县一改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成立综治信息中心,结合藏区工作实际打造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格局。

  青海湖乡属于牧业乡,村与村之间相隔远、群众住得分散。“群众找法难、法律服务难、服务监管难”,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为关键。为此,2019年7月,他们在达玉日秀村开始试点,由乡派出所、司法所和安徽瀛鼎(海北)律师事务所组成“三所驻村法律服务队”。

  打开达玉日秀村党支部书记建本才让的手机,“三所驻村法律服务队”的微信群里常用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的案例、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不断刷新着屏幕。

  “我们利用微信群,可以及时、精准、便捷开展便民服务。从建群到现在累计推送法律知识120余条,免费解答法律咨询10余次,让群众明白了遇到什么事该怎么走程序,该找哪个部门,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建本才让说。

  通过“五小化解法”等8种“微创新”品牌,海晏县准确把握了牧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基点、焦点、支点、难点”,有效解决了牧区治安管理“管不管、管什么、由谁管、怎么管”的问题,探索出了符合藏区社会治理工作实际的“海晏方法”。

  “随着综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无数基层人员扎根一线,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网上网下同心聚力,做到了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有侧重,全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安全感有了明显提升。”海晏县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