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固脱贫 坚决打赢攻坚战

——复工复产,青海在行动(十二)

陈 晨

2020年04月21日11:46  来源:青海日报
 

 

  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有序复工复产。

  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青稞产业扶贫。 青海日报记者 陈晨 摄

  青海江河源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加工饲料。

  食用菌种植基地铺就致富路。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青海日报记者魏雅琪摄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经济的“倒春寒”,脱贫攻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使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青海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扎实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紧盯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确保青海省各族群众同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干部忙着乡间宣讲,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群众脱贫增收不断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汇聚成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

  鼓干劲,干群同心合力攻坚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村牧民群众放牧的便道上,一支身着“红马甲”的马队格外醒目。这支“红马甲”马队,正是野牛沟乡“党员轻骑队”,专门负责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脑山深壑,宣讲解读中央和青海省委“一号文件”精神。

  这个春天,疫情防控不能放松警惕,“一号文件”宣讲也不能耽误,脱贫攻坚更要巩固提升。野牛沟乡“党员轻骑队”进脑山牧场、进羊棚、进管护站,和牧民群众一起席地而坐,用最直白的话讲群众最关心的事,谋集体发展思路,绘牧家致富愿景。

  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验,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重要前提,一个脚步也不能后退;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也是重要任务,一户群众也不能掉队。祁连县央隆乡阿尔格村“第一书记”祁正奇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花木切才让家中,宣讲“一号文件”精神,并进一步了解花木切才让家的生产生活是否受疫情影响,不让疫情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

  当谈到今年生产发展计划,花木切才让说:“计划再通过530贷款购买几头牛,明年争取出栏20头牛,预计能收入5万多元。自村里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我先后享受了项目房、机井建设等项目,孩子上学免费,我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我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花木切才让家的变化离不开第一书记祁正奇的帮助。尤其在疫情期间,祁正奇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对贫困群众更是重点联系、无微不至,成为群众眼里的“主心骨”。合理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入户排查,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纳入帮扶范围,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同轴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在脱贫攻坚一线,有一大批这样的驻村帮扶干部,他们用脚步丈量从贫困到小康的距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致富大户和贫困群众结对帮扶等方式,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在疫情防控中交出特色帮扶的合格答卷,实现“两手抓、两手硬”。干部和贫困户一道,凝聚成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强大合力。

  稳脱贫,帮扶政策持续稳定

  王玉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郭里木新村的脱贫户,但是从2020年元月份开始因为企业效益不好,已经失业在家,家庭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

  驻村第一书记道文斌在逐户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时,了解到王玉珺家的情况,因为王玉珺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就劝说他暂时就近就业,并向联点企业和帮扶责任单位求助,帮助他解决了工作问题。

  像王玉珺一样,因为疫情影响,不少脱贫户又陷入返贫困境。青海省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扶贫等方面多点发力,最大限度发挥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优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扎实推进“九大后续巩固行动”,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支持力度、工作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不撤,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青海省扶贫局全面落实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关部署,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调度等,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青海省276家扶贫龙头企业已有265家复工复产,310家扶贫车间已有304家开工,青海全省已有1.1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或外出就业。

  同时,联合太平洋财险公司,全面推广“精准防贫保”试点经验,织密织牢防止返贫“安全网”,健全完善各类防止返贫机制。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只有加大返贫风险防控力度,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才能让脱贫攻坚释放出长远的民生红利。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青海省以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为底线目标,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覆盖落实产业、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社会保障、金融支撑等扶持政策,坚决杜绝政策调整或“缩水”影响脱贫成效,确保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把脱贫摘帽的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优先予以扶持,做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保持政策连续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迎小康,村集体经济遍地开花

  高原的春风吹淡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阴霾,加快了春耕的步伐。海西州德令哈市调整发展庭院经济和“菜篮子”等短平快产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从柯鲁柯镇安康村的藜麦到乌兰干沟村、希望村的青稞、马铃薯,自2016年以来,德令哈市先后投入农牧扶贫领域村集体项目资金11647.5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4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柯鲁柯镇安康村与乌兰县三江沃土集团合作,利用闲置的撂荒地,发展藜麦种植产业,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硬是将8公顷荒滩打造成了沃野良田,成了安康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贫困户仅靠藜麦种植一项户均增收6000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17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

  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柯鲁柯镇金原村瞄准花卉种植产业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种植草花20余万盆,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2018年率先突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局面,2019年实施花卉基地改扩建项目,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

  “几年来,我们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带动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底,项目村集体收益累计达到729万元。积极设置公益性岗位,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列支,设置养老服务员、保洁员、绿化员等公益性岗位,尤其根据现在疫情防控的需要,结合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安排临时性岗位,让困难户实现增收。现在每村的公益性岗位由疫情前每村3—4个增加到8—10个。”德令哈市扶贫开发办副主任王瑞告诉记者。

  通过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破解群众增收难题,2019年青海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99元,较上年增长10.6%。青海省4146个行政村中,91.3%的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夯实了基础。

  防疫和扶贫,一个与病魔较量,一个与贫穷斗争,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青海省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发展不动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紧盯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工作重心从复工复产向达产达效转移,打好“精准”组合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责编:马建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