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绿色的希望

——春耕见闻民和篇

2020年04月08日09:56  来源:青海日报
 

  温室大棚里的杏果长势喜人。

  农民正在切片种薯,准备耕种。

  春风和煦,桃花竞放,三川大地生机盎然。

  位于东部河湟谷地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东大门,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得匆匆,亦是全省春播最早的地方。农民将播种机的犁头插进松软的土壤中翻滚,播种下新一年的希冀。

  大学生逐梦希望的田野

  4月4日,记者走进民和县新民乡苏家庄村的杞萌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一片湿润的土地上,几位农民正忙着播种玉米,一台大型农机具轰轰作响。负责人毛睿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今年刚买的犁地、播种、覆膜一体机,一片地只需要三四个人,大半天的工夫就能播种完成。

  合作社还有十几个温室大棚,里面种植着“五颜六色”的蔬果,最是春天的模样。

  走进大棚,记者看到,地膜上绿茵茵的叶片中,一团团小草莓果肉鲜红,果农忙着采摘装箱;成片的小辣椒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圆墩墩的小桃果俏皮地“躲”在绿叶之间,散发出阵阵清香;红的、绿的、大的、小的西红柿悬挂枝头,摘下一个品尝,酸酸甜甜……还有葡萄枝叶一片翠绿,生机勃勃。毛睿说,这里的蔬菜瓜果既可以来采摘体验,也可以送到周边的市场销售,深受群众的喜爱。

  说起种植合作社,人们多半会想到是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创办的,而记者眼前的这位合作社负责人,却是一名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大棚生产实用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大全》……在毛睿的办公桌上,罗列着各种关于大棚种植技术的书籍。每天在大棚里忙活完,他都要翻开书学习种植技术:“刚开始有很多困难,主要是技术方面,得边学边干。”

  起初,很多村民对于他大学毕业回家种大棚不是很理解,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我的目标是,规模种植之后就搞电子商务,在网上卖菜。国家政府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再苦再累我也要干成。”

  “村里多数人都出去务工了,留下了一些田地,我们通过整合大面积的撂荒土地,以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的模式,大面积种植饲草,草畜连动,在家庭小牧场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化养殖,打造循环农业,我们还通过托管服务解决了当地部分搬迁户外出务工后自家养殖产业无人管理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与合作社的双赢。”质朴的毛睿对记者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孩子,家乡还有很多的贫困户,我想在这里做一番事业,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今年新种植的这片玉米地,也是毛睿努力打造生态旅游采摘体验基地的新尝试,“我要努力将这里变成为集养殖、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成以农业为主的物联网智能平台。”毛睿充满信心地说。

  返乡创业,逐梦希望的田野,是当下很多有识青年的职业选择。相信今春的汗水耕播,必将换来金秋的满眼收获……

  绿色种植,田野间蔚然成风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从窗外望去,覆上地膜的水浇地在午后的阳光下银波粼粼,农民耕种的身影在白膜间忙碌。

  记者来到民和县核桃庄乡堡子村的一处地头,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开着播种机翻地播种马铃薯,站在一旁指挥作业的村民冶有明说:“你瞧,这两台播种机是我去年买的,只需两个人开着耕种就可以了,每亩可节省200多元的人工成本呢。”冶有明是地道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了土豆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有着丰富经验的冶有明之前就发现,化肥的长年使用,会让农作物的品质越来越差,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重茬更是产量越来越低。

  今年县上实施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正好消除了冶有明的担忧,“以前一般上化肥就是二铵、尿素之类的,再就是家里的家粪,家粪一亩地要上一立方米多点儿,根本不够用。有机肥以前我们没有用过,听技术员说,有机肥就是能让土壤不板结,更松软,种出来的东西更好,对我们农民还有补贴。”

  “随着春播耕种的持续进行,有机肥也正在抓紧分发到农户手中。”随行的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选德告诉记者:“以前是化肥当家,现在是有机肥唱主角。”

  的确,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田里,大把撒施化肥的“旧模式”不见了,农家肥、有机肥的“新做法”正被村民们津津乐道。

  据了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是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向民和县下达的省级财政补贴试点项目。项目由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在全县20个乡(镇)的马铃薯、油菜、小麦作物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面积为10666.6公顷。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28.7%和15%以上。

  今年,民和县还将在项目区着力打造54个马铃薯百亩示范田、8个油菜千亩示范片、52个小麦百亩示范田,在官亭、甘沟等10个乡镇的试点农作物上配套轮作倒茬666.6公顷,在隆治、北山等乡镇开展硅谷有机肥试验示范。

  刘选德说,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将努力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农业保险全覆盖,确保有机肥资源利用到位,农产品品质提升到位。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看到,先进的技术创新,让农业正因势而变,推动着地方春耕走向绿色、生态之路。

  农资充足,农民吃上“定心丸”

  农机轰鸣,落日余晖照耀大地。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测试土壤湿度,峡门镇李家庄村的李海荣站在一侧的田埂上心情舒畅。“虽然今年我们的生活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种地一点也没有晚。”

  李海荣的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有40公顷,吸纳周边贫困户务工每人每天发放80元到100元的工资,最多的时候能用到100多人。

  特殊时期,购买农资会不会受影响?“没想到,在手机上一点,所需要的农资当天下午就送到了地头。”原本心中还有些忐忑的李海荣终于安了心。

  春耕关键时期,民和县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资经营企业进行“点对点”采购配送服务,打通农资运输“最后一公里”,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选德告诉记者:“我们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的作用,为广大农户和农资经营主体架起信息桥梁。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惩处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民买到放心农资。”

  据了解,春耕期间,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下派35名农业技术人员到22个乡镇进行科技包乡,深入村社、田间地头落实种植面积,开展土壤墒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指导等工作。并且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利用视频等信息手段,指导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做好机具维护保养和测试检修,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春耕生产。

  记者在县农资配送中心看到,车间里垒满了一袋袋玉米种子,负责人靳海青说,等种子通过有关部门的抽样检查合格后,就会立即分发给农民播种,之前的农用物资供应和发放工作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正常进行,绝不误农时。

  目前,全县已调运、储备各类良种1083.38万公斤,通过种子部门储备、项目统购、农户自留和串换,可满足全县春播生产的需求;全县储备各类肥料2.52万吨,储备农药12吨,已发放地膜2135吨;投入各类农机具5.2万台(套)。截至4月2日民和县农作物春播面积累计9246.6公顷。

  温室大棚瓜果飘香,田间地头覆膜闪耀,脚下,翻耕后的泥土露出新鲜的青褐色,摸上去像面包一样松软,散发着大地的气息……“这些呀,都是希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带着记者,继续朝田间走去。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