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音铿锵, 向着高品质生活阔步前行

咸文静

2020年01月19日09:38  来源:青海日报
 

  家住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办事处瑞驰社区的洪义德和张兰老两口,平日里子女不在身边,自从“爱老幸福食堂”运营以来,两位老人再也不用为午饭发愁。

  去年下半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的朱永贵因肠癌住院治疗,花费13余万元,自付2000多元。

  2019年8月,24岁的华旦措成为果洛玛积雪山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让这个藏族女孩圆了就业梦。

  ……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举措,描绘出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回望2019年,随着“一优两高”战略的稳步推进,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关注民生事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稳稳托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点赞,这满满的获得感

  日子过得好不好,对于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的肉增卓玛来说,身上那件新棉衣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6年,肉增卓玛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村里。两个孩子要上学,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得靠她一人。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得到一份乡学校后厨的工作,生活多少有了保障。她身上的棉衣穿了五六年,早就不保暖了。虽然盘算好久,可每月工资,怎么算都不够花。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肉增卓玛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一项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她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儿子艾德当上了生态管护员,还在政府的扶持下开了间杂货铺;一家人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当地企业,每年有分红;易地搬迁政策,让她们在县城有了一套75平方米的新居。

  “今年冬天,我花400元给自己买了两件新棉衣,一想到要在新房过年,我这心里更暖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经省级核查,我省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符合退出标准。肉增卓玛身上的那件棉衣,何尝不是这组数据最暖心的注脚。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牧区。2019年,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的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在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看来,这样的变化源于村上多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提高村民们的获得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持续增收。”苏生成说。

  从最薄弱处入手,从最需要处发力。2019年,我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9%,培训城乡劳动力超过10万人次;

  我省群众在省内外开办拉面店3.2万家,带动就业19.1万人、增收近70亿元,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成社保提标扩面任务,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213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80元/月和4300元/年;

  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5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把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单列一块并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体现了为民办实事不打折扣全部兑现的底气。”省人大代表吴密森说,就西宁而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服务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民生投入始终不减,每年财政收入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项目向民生聚集,资金向民生集中,广大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暖心,这浓浓的幸福感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注重提升发展的质感和温度。

  今年19岁的李彦龙是地地道道的共和人。2018年9月考入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后,他觉得书本知识多,实际操作少。不久后,随着一场改革的开始,他的烦恼得到解决。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课堂即职场;改变作业形式及内容,作业即作品;改变考试内容及形式,考试即考核;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好学生即好员工;改变教学方式,实训即教学。”海南州职校副校长郑海滨介绍说。

  “每个专业部都确定1+X、或者2+X的专业教学模块。其中1或2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内容,学会后就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或者爱好灵活选择X的模块,甚至可以打破专业界限。”经过改革,海南州职校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作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李彦龙说他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9年,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健全完善办学主体、学校管理、经费投入等体制机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以前,臭气熏天、蚊蝇成群,而且清理是个大难题。”说起家里的旱厕,海南州贵德县河西镇加莫台村一社社长刘栋一肚子感慨。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刘栋家的厕所换了个样。

  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在5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越来越多好用、实用、耐用的新型厕所走进农村千家万户,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致力于创造高品质生活,过去一年,青海在一系列难点问题上攻坚闯关。

  ——抓好教育。制定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提前实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获国务院嘉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

  ——提升健康。加快建设健康青海,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组建医联体115个,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979个、签约310万人,免费治疗包虫病、结核病患者1.15万例;

  ——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建成互助幸福院、爱老幸福食堂等一批养老服务设施。

  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的实事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伴随西宁市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与人民美好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事情仍然成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短板’。建议对西宁市大街小巷的市容市貌进行综合整顿,规范店铺经营,使店外经营、店外加工、店外洗车、店外修理、无摊点买卖以及乱堆乱放、非法小广告等破坏城市形象的行为实施有效控制。通过推动城市管理人性化、精细化,让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服务于人的目标来进行。”省政协委员王小梅如是说。

  给力,这稳稳的安全感

  去年年底,一则“海东市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消息刷爆了海东人民的朋友圈。

  众所周知,海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作为全省第二人口大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1%。全市两区四县中有4个民族自治县和19个民族乡。这样一个民族聚居的城市,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是海东173万各族群众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2019年,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我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颁布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8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对此,我建议要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省人大代表杜贵生说。

  创造高品质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稳定。

  海南州兴海县子科滩镇下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40个自然社,全镇总人口19599人,其中农牧户3246户13092人,城镇2907户6507人。2019年3月,子科滩派出所因连续三年获得“人民群众满意服务窗口”被省公安厅授予二等功。

  一个基层派出所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们牢牢把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精髓。通过坚持“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理念,构建出“党建引领多元化解服务民生”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社会基层治理模式,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群众办事方便了,获得感满意度就增强了。

  为更好地倾听群众心声、零距离服务群众,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在平安建设工作中,率先在全市开展了“群众说事点”制度。在“群众说事点”制度的基础上,瞿昙镇设立“民情沟通日”。每月10日在村级活动中心,镇村干部与村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对于村民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干部当场作出承诺、及时给予办理、事后予以反馈。

  “实践证明‘民情沟通日’活动是一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也是镇村两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改变作风的制度,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制度。”瞿昙镇党委书记王天善介绍道。

  回望过去,我们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温暖人心;展望未来,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引领,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变成现实。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