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向“十三五”目标发起冲刺

芈 峤

2020年01月17日09:24  来源:青海日报
 

  德令哈工业园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物加工产业。本报记者 罗连军 摄

  “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承接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优势指标,加强对滞后指标的分析调度,坚定决心意志,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力突破薄弱环节,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

  坚持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把握创造“两大奇迹”的制度优势,注重把青海发展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大战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对指标测算、要素配置、区域布局、政策导向的精准化研究,深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比选和论证,科学规划面向现代化的新青海建设,绘就一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未来的发展蓝图。

  本报记者 芈 峤

  “十三五”规划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

  在2020年,决战“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我省将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建设“看得见山,游得了水”的“大美青海”,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的新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即将胜利实现

  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河西村位于瞿昙凤凰山下,是瞿昙旅游景点开发的主要基地。春夏之际大批自驾游客向河西村进发。这里山青水绿,花香鸟鸣,人文与自然得到完美结合。

  “回想四五年前,我们那里没水没电,由于是沙土路,一到刮风下雨不是尘土飞扬就是泥泞难走,别说旅游了,自己村民出行和生活都困难。”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尹得胜说起以前的日子感慨万千。

  自从“十三五”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不仅通了水电,更修好了柏油路。瞿昙寺景区也得到了改变,人工湖、瞿昙寺门前广场、景观桥、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成规模,大量游客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收入。尹得胜说:“村里对荒山荒坡进行治理,栽植了云杉、花椒、山核桃、山杏等十多种经济苗木,旅游与种植相得益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的老人今年已经领到了养老金,“终于不用靠地养老了”,一提起这事儿,老人们都很兴奋。

  起初村里工作人员动员大家缴纳养老保险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交的钱只会白白“打水漂”,并且和上门劝导的工作人员对着干。“就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我们深知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百姓再不理解再拒绝,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让大家接受。还好付出终有回报,现在全村百姓有了养老保障。”省人大代表、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妇联主任阿依相克丽告诉记者,全村百姓养老无忧是她最大的愿望。

  四年来,我省多措并举,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对口扶贫,不搞形式主义,力戒弄虚作假,四年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4.55万户、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党晓勇说:“我省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四年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两个翻番’,已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的十八大目标,预计能实现比2011年翻番的自我加压目标。”

  当前青海已具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导向,紧盯弱项,精准发力,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兑现“十三五”规划的庄严承诺。

  表征“一优两高”发展的

  指标亮点纷呈

  2019年8月初,家住上海的宋涛再次带着妻儿以及朋友一家来到青海,站在曹家堡国际机场深吸一口气的他感叹道:“青海的空气真是让人‘清肺’!”

  自2016年来青海探亲后,宋涛对青海的印象大为改观:“我生在青海,但在10岁的时候举家迁往上海,儿时的记忆总觉得青海落后,时隔多年变化真是让人惊叹!仰望天空这独有的‘青海蓝’,远眺白雪皑皑且圣洁的昆仑山峰,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具特色,虽然地域广阔但机场铁路高速四通八达让旅游变得尤为方便。这次来青海我们准备坐飞机去看看新玉树。”

  说起青海的环境,省人大代表王晓华也感触颇深:“这几年黄南州的自然环境确实让人称赞,关闭了一批非法采砂场、养殖场,河道乱倒乱排、乱采乱挖等现象得到遏制,河水越来越清澈,饭后百姓沿河遛弯心情也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生态逐步向好,高质量的社会发展,高品质的人民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如何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留得住成为对旅游的另一大考验,而旅游也成为“一优两高”成果展现的另一面镜子。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连续4年实现每年百万量级增长,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增长20.4%。

  曾经“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青海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省政协委员、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说:“青海作为生态大省,文化旅游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随着全省生态的改善,交通、商业等旅游硬件的完备,青海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截至目前,我省在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上已提前完成‘十三五’预定目标。‘十四五’即将到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海文旅必将取得新成就。”

  2019年,青海空气质量、水体水质、国土绿化指标持续向好,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趋势向好。

  说起“十三五”规划,省政协委员、省国资委巡视员、副主任汪贵元表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已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根据“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各项指标顺利推进,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展平稳,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指标进度良好,节能与综合利用方面,到去年底已超额完成目标。2020年,我们还将对标对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巩固提升发展优势,紧盯进度滞后指标,倒排进度,加强保障,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

  重大任务举措实施成效显著

  春节即将到来,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湖边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站海南换流站还在继续施工。站在远处眺望一个个“钢铁巨人”——换流站设备构架吊装后高耸入云。

  这是世界上首个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全清洁能源打捆外送项目。为了如期将绿电外送,施工方攻克高原冬季施工难题,保证施工不停歇。

  这一项目让正在小组讨论中的省政协委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计量中心主任贾枬为之自豪:“这项绿电外送工程将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我作为电力人引以为傲”。

  贾枬认为,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设标志着今后青海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将在90%以上。而电具有无法存储性,在自身无法消纳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商品外送不仅对缺电省份是一种共享也是对青海经济的支持。他预言一条特高压外送线路在将来是远远不够的。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绿电15日”再次改写世界纪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面启动,中华水塔源源不断滋润着华夏大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省部共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拉开帷幕,西宁—海东都市圈提速打造。同时,清洁能源大通道、铁路大通道、跨区域调水、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重大工程项目接续推进实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付出终将有回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相信“十三五”必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定位坐标、主轴和方向,写在中国大地、写入时代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责编:王红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