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是幸福的最美底色

李 欣

2020年01月06日09:17  来源:青海日报
 

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保障了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就近入学。 本报记者 李娜 摄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回望70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画卷,波澜壮阔。

画卷之中,有一抹浓郁且温暖的底色,凝聚民意,浸润民心。

这抹底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2019年,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言犹在耳。

回望这一年,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民生答卷温暖人心力透纸背。

医疗健康为幸福“加码”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韭菜沟村,67岁的回族大妈朱索非亚在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的健康体检车上接受了第一次免费体检。她高兴地说:“有了这个体检车,我们以后再也不用跑大老远去医院体检了!”

从2017年起,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移动数字化体检车深入大通县偏远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四万多位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免费体检,接受健康知识宣传。

让老百姓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牵挂的重大民生问题。

2019年,全省综合医改持续深化。扎实开展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100种藏成药遴选工作。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省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79个,累计签约常住人口310.02万人。

健康扶贫工程精准实施。加快大病集中救治工作、慢病签约和村卫生室“清零”工作,有序推进重病兜底保障,积极推进“一站式”结算,对农牧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各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贫困病人就医“六减”政策。在实现所有州县医院和深度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全覆盖的基础上,共安排12所省级公立医院183名专业技术人员对青南地区3所州级、14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团队帮扶。

教育公平阳光洒遍城乡

隆冬时节,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多功能操场,标准化的食堂,让人眼前一亮。看到眼前的一切,副校长杨增芳从心底感到欣慰,这一切,无不得益于2014年开始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计划。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学校的教学楼、食堂、风雨操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乡的标志性建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作为夯实教育基础、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落实省政府统筹安排、市州政府监督检查、县级政府具体实施责任。省政府每年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全面改薄”开工、竣工情况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一校一本一图”的要求,精准分析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缺口,以“缺什么补什么”“一校一策”的原则,从最薄弱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截至目前,我省累计落实资金75.18亿元,下达实施土建项目1858个,建设校舍面积183.57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340.41万平方米及校园配套附属设施,配备教学仪器和信息化设备等。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了1人1桌1椅(凳)、寄宿生1人1床位的规划任务,全面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全面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厕所有了足够厕位;对有给(水)条件的学校建设了洗浴设施,安装配备了监控和安保设备,全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过去一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创先争优”的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公平更加充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基础不断夯实,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育人体系、营造育人环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强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合作;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增强职业荣誉感;深入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全力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教育公平的阳光洒遍青海大地的每个角落。

织密百姓生活保障网

家住西宁市南关街83岁的陈梅英老人,因女儿工作居住地较远,不方便照顾她,现在由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轮流照顾她的生活。“现在真的方便多了,我打个电话,就有人来照顾我,给我送饭、洗衣服、整理房间,我现在过得特别幸福。”陈梅英老人十分开心。

幸福指数提升,民心民力凝聚,是最大的民生。

从2019年1月1日起,我省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提高80元达到58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提高600元达到4300元/年,全省共纳入城市低保对象6.4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8.4万人;下发我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1个县试点。会同省扶贫局印发脱贫攻坚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低保兜底整改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低保及社会救助领域问题整治和专项治理。

出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系列政策措施,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绝对贫困“清零”专项行动,共纳入特困供养对象1.87万人,基本生活标准达到870元/月,同比增长16%,轻度、中度、重度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费分别达到300元、450元和750元/月,临时救助12.3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达到1626元,及时发放一次性物价补贴和取暖救助资金。

督导西宁、海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改革工作,推进西宁市幸福食堂、老年餐桌建设运行,开展全省养老服务业务培训交流,海北藏族自治州被国家纳入第四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积极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湟源博仁养老服务中心和湟中永和养老康复中心纳入国家第一批储备项目;支持建设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下拨省级补助资金2500万元,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购建项目已签订意向性协议,2个新建项目正在建设中,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已全部完工。

筹集资金1.1亿元实施福利机构和养老机构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完成100名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并举办了全省首次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

一个个惠民清单被极速书写,一个个民生短板在加速补齐。

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保障待遇,不断优化和改善了生活,已经把梦想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责编:王红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