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 暖高原煙火
凌晨四點的西寧,夜色還未完全褪去,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的大門早已敞開,凜冽的寒風中,車燈劃破黑暗,裝卸聲、吆喝聲、車輪滾動聲交織在一起。
豬肉批發戶王慶正踩著晨露卸貨,凍得通紅的手麻利地清點著貨物,“這批肉早上就得配送到周邊超市,多虧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進貨資金從不含糊。”他的話音剛落,隔壁蔬菜批發商馬防震的貨車也開了進來,滿滿一車新鮮蔬菜正等著入庫,這是他為各大單位食堂准備的“早訂單”。

馬防震清點裝貨。人民網 顧斐菲攝
作為青海乃至西北地區的“菜籃子”核心樞紐,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的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以下簡稱集散中心)藏著千家萬戶的餐桌密碼。3000余戶商戶在此扎根,2萬多人靠著這裡的生意養家糊口,年均200余萬噸的農副產品從這裡出發,運往青海各地及藏、新、甘、川等周邊省份,其中僅蔬菜和水果的年交易量就分別達到70余萬噸和30余萬噸。但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車水馬龍的“民生大市場”,曾一度面臨設施升級缺資金、商戶周轉遇難題的困境。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了解商戶情況。人民網 顧斐菲攝
轉機始於金融機構的主動對接。得知集散中心在建設發展和商戶經營中遇到的資金瓶頸后,相關金融機構迅速組建專項服務團隊,深入市場逐戶調研需求,制定綜合融資方案,為后續金融支持打開了廣闊空間。針對西寧農商投資建設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累計發放法人貸款4.6億元,支撐著市場不斷完善冷鏈倉儲、交易大廳等配套設施,讓農副產品流通更高效、更安全。而對於像王慶、馬防震這樣的個體商戶,則量身定制了專屬服務方案,從授信審批到放款流程全程優化,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經營的“毛細血管”。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宣講政策。人民網 顧斐菲攝
“我從集散中心成立就扎根在這了,做豬肉批發生意十幾年,今年手頭緊,想著貸款90萬用來資金周轉,沒想到金融機構五個工作日就批下來了。”王慶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語氣裡滿是感激,“利率比較低,每次去銀行還有專人講解業務,前后合作好幾次,從沒掉過鏈子。”如今他的生意早已改成訂單模式,本地屠宰場的貨源穩定,金融機構的資金托底,每天凌晨的忙碌都充滿了奔頭。
同樣把生意越做越大的還有聯州商貿有限公司老板馬防震。“從老市場搬過來十幾年,見証了集散中心的變化,也多虧了金融機構的支持。”他一邊指揮工人卸菜,一邊說道:“現在主要給食堂、超市供貨,訂單一要就是幾千斤,資金周轉壓力大。跟金融機構合作六七年,今年貸了90多萬,不光周轉開了,還能擴大規模。原來固定客戶就十幾家,現在有30多個,收入翻了番,日子越過越紅火。”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宣講政策。人民網 顧斐菲攝
在青海張雲果業商貿有限公司的店鋪前,老板張飛雲正忙著核對訂單,店裡六個工人各司其職,兩個閑置的車位還租了出去,一派紅火景象。“集散中心一建立我就來了,剛開始就一個小鋪子,收入剛夠糊口。”他說自己第一次從金融機構貸了100萬,如今經營穩定了,根據需求調整到70萬,“金融服務是真的好,系統操作簡單,隨用隨貸特別方便。每次碰到周行長,都主動問我有沒有資金需求,就算利息一樣,我也肯定選這裡。”
張飛雲口中的周行長,就是當地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他和同事們就像一張“活地圖”,精准掌握著每家商戶的“資金脈搏”:哪家水果批發商旺季需資金周轉,哪家蔬菜商戶回款周期長,他們都了然於胸。周楊常說:“集散中心就像一個大家庭,信任是靠一件件實事壘起來的。”目睹商戶們辛勤忙碌的景象,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使命——用更貼心、更及時的金融服務,為他們掃除后顧之憂。
每日清晨,載滿農產品的貨車,也載著商戶的希望與金融機構的支持,匯入城市的脈動。從市場宏圖到商戶經營,金融機構以金融“活水”滋養高原煙火,用擔當與溫度,穩穩托起百姓餐桌上的幸福,為青海發展注入蓬勃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青信融”平台為小微企業精准“增信” 發放貸款超462億元
- 人民網西寧11月17日電 (顧斐菲)11月17日,本網從“十四五”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金融監管專場)獲悉,青海省通過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打造“青信融”綜合信用服務平台等舉措,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截至目前,“青信融”平台已實名注冊小微企業8.18萬戶,累計為6.45萬戶企業成功發放貸款超462億元。…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