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青海丨護好三江源,“一處美”帶動“一片富”
原標題:
青海玉樹加強生態屏障建設
護好三江源,“一處美”帶動“一片富”(貫徹四中全會精神一線見聞)

初冬,雪落三江源。
晨霧未散,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才丁裹緊藏青色的巡護服,肩挎印有“垃圾分類護三江”的帆布包,踩著薄雪走向牧民家。新一輪的入戶宣講要開始了。
“保護好三江源”,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青藏高原等地區生態屏障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面積超19萬平方公裡。玉樹州地跨三江源核心區域,域內各地之間路途遙遠,垃圾轉運曾是難題。
“攢一批、清一批”,在才丁的記憶裡,“為了撿拾草原上的垃圾,手套磨破了一雙又一雙。”
破題,從主動作為、源頭分類抓起。
“昨天的廚余垃圾分好類了嗎?”才丁來到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牧民朋措家,問道。
朋措指著院外的兩個鐵桶說:“青稞渣歸左,紙袋包裝歸右,清清楚楚。你再稱稱看,這兩桶能換多少積分?”
這些積分,能在鄉鎮上的“綠色超市”兌換糧油和日用品。
至於其他垃圾,由縣鄉村三級垃圾轉運體系收集處理。
“源頭分類、轉運高效、處理綠色”的閉環,正在三江源地區逐漸成形:探索跨區域垃圾轉運過路費減免機制,讓偏遠村落的垃圾“運得出”﹔推廣綠色處理技術,讓垃圾“處理淨”﹔推出“綠色超市”積分制度促進垃圾分類,讓牧民“願參與”。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玉樹把守護好“中華水塔”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推進全域禁塑減廢專項行動……舉措落實落細,生態持續向好:三江源地區濕地面積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裡,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出青海省境斷面的水質在Ⅱ類及以上。
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怎麼轉化?
“答案在咱們的‘兩座山’裡——雪山和草山。”曲麻河鄉黨委書記多杰丁增說。
雪山,說的是玉珠峰。隨著生態持續向好,登山愛好者增多,當地積極發展配套服務,助群眾增收。
草山,即雜日尕納溝,如今牦牛成群。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后,草山得以休養生息。生態畜牧業有序發展,讓“玉樹牦牛”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生態紅利成為民生福利。昂拉村今年為村民們代繳醫療、養老保險59萬元,並為每名村民分紅1600多元。
“一處美”帶動“一片富”。才丁感慨:“好生態和好日子,就像酥油和糌粑,密不可分。”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將持續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守護好‘中華水塔’,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玉樹州副州長、曲麻萊縣委書記譚晟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累計完成國土綠化2633.56萬畝
- 人民網西寧11月4日電 (記者甘海瓊)記者從11月4日召開的青海省“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高質量發展”林草專場新聞發布會獲悉,“十四五”時期,青海累計完成國土綠化2633.56萬畝,其中,營造林1019.03萬畝、草原修復治理1614.53萬畝。 青海省林草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劍介紹,依托33處國家級、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全省通過多種形式累計完成義務植樹折算7200余萬株,積極推進13個省級森林城鎮和31個省級森林鄉村創建。…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