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錫鐵山:戈壁深處 綠意作証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2025年10月19日11:09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近日,青海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聯合青海省礦產開發學會,開展“踐行‘兩山’理念,書寫綠色答卷”綠色礦山萬裡行採訪活動。探礦山、訪企業……記者一路追問,一路感悟,了解青海如何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及生態修復工作,如何協調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關鍵問題。本網將推出系列報道,通過一線案例展現綠色礦山建設如何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從“概念圖”走向“實景圖”。

在廣袤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部高原,雄渾、壯美的錫鐵山綿延不絕。

僅看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這裡的礦產資源之豐富程度。然而,這裡的主要礦產資源並不是錫、鐵,而是鉛、鋅,其次,還有金、銀、硫等礦產資源。

採礦作業。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就在這嶙峋陡峭,溝壑縱橫的山巒懷抱間,錫鐵山鉛鋅礦礦區坐落於此。紅柳隨風搖曳,沙棗壓彎枝頭,新疆楊的落葉浪漫了礦區的秋,眼前凡此種種,與遠處風骨蒼勁的山脈形成強烈對比,令人感嘆。

錫鐵山礦區秋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歲月悠悠,這座有著近300年採礦史的礦山如同一部攤開於柴達木盆地的厚重史冊,褶皺的礦脈與柴達木長風共敘往昔崢嶸,共鑒今朝活力。

國家級綠色礦山、國家級綠色工廠……近年來,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不斷踐行生態理念,引領綠色發展,“黑色礦山”變為“綠色花園”,綠色礦山建設成效顯著。然而,這背后,是平均海拔3100米的干旱戈壁環境﹔是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蒸發量超2000毫米的懸殊對比﹔是冬季低溫達-30℃,春秋季狂風頻發的惡劣氣候條件﹔是“水比油貴”的現實處境,綠從何來?

“礦區裡,年年都種樹,人人都種樹。”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總經理賀三章已在礦區工作三十余年,一路見証著礦區環境的改善,“我剛來的時候,整個礦區僅有幾十棵樹,現如今,放眼望去,礦區綠意盡收眼底。”而這背后,是一輩又一輩錫鐵山人逐綠而行,久久為功的堅持。

錫鐵山礦區秋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在這裡種活一棵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換土、施肥、根部保水、樹苗養護……每個環節都不簡單。”參與過植樹的每個錫鐵山人對此都感慨頗多。

“早些年,晚上吃飯時小孩還沒回家,都不用去別的地方找,就在那一小片有樹的地方玩耍。現在,小孩們可玩的地方就多了。”三言兩語,賀三章道出了礦區變化。已在礦區工作二十九年的“礦二代”朱金英指著遠處公園旁的樹木,回憶著當年自己參與種樹時的情景,她感慨:“以前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現在礦區有樹有花,五彩斑斕。”

錫鐵山礦區秋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目前,錫鐵山礦區已實現可綠化面積100%綠化。多年來,錫鐵山礦區累計打造百畝防風林帶,21萬棵新疆楊、22萬叢紅柳等覆蓋31萬平方米可綠化區域,2.5萬延米花卉色帶點綴其間。2萬余平方米渣場經修復變為綠化空間。生態改善使氣候變好,降雨量增加,風沙減少,形成區域小氣候。

實際上,綠色礦山建設不止停留在植樹復綠、生態修復層面,科學智能開採、資源高效利用、產業融合發展等方方面面,都是其中應有之義。

錫鐵山礦區秋色。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先看源頭,錫鐵山分公司在科學編制規劃,確保開採有序的基礎之上,為減少資源損耗與生態擾動,兩次升級採礦方法。先將有底柱分段空場法優化為無底柱分段空場法,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017年,投資4900萬元啟動充填採礦項目,升級為充填採礦法,使採礦回採率提升至90.59%,貧化率控制在11%以內,降低廢石產率8%,年減少廢石3.69×10⁴立方米,減少地表尾礦排放量42.7×10⁴噸。通過優化貧損指標,累計回收殘礦超100萬噸,年增效益1000余萬元,避免殘礦堆積引發的地表沉降風險。建成日處理8000立方米的回水處理設施,選礦廢水重復利用率超100%,實現尾礦“零污染排放”。

生產車間。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同時,企業嚴格遵循“邊開採、邊修復”的理念,聯合高校治理採空區﹔完成119公頃舊尾礦庫復墾﹔治理泥石流溝和不穩定斜坡,修截洪溝﹔生態化改造超2萬平方米渣場等,綜合施策,奏響開採與修復“同步協奏曲”。

智慧礦山建設層面,公司投資1億余元建設智慧礦山,以“智能、融合、在線”為核心,基於數字化和自動化現狀,構建五級架構體系,從採礦等三方向建28個子系統,實現八大目標,102項效果提升。投用后,生產崗位減40%,管理崗位減10%,生產能力提高10%,勞動生產效率提高30%,資源利用率提高2%。

工作人員操作鏟運機智能操作系統,該系統可遠程操作鏟運機在礦井下作業。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戈壁綠洲的和諧畫卷在錫鐵山鋪就,這片土地曾以礦藏之名,向時代交出它的深沉過往﹔而今,它以蓬勃綠意為語,講述向綠而行的新詩篇。

(責編:況玉、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