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窩地裡織“金網” “三北”工程筑綠屏

誰能鎖住西北的風沙?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夏日哈鎮,護林員馬尚軍與這片沙窩地較量了十年。“以前春天風一起,門都出不去,窗也不敢開。”他回憶道。而如今,他黝黑的臉上漾開笑容:“現在好多了!”
這聲朴實的“好多了”,是青海防沙治沙成效最動人的回響。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海自“三北”工程啟動以來,已推動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眼前,夏日哈鎮的沙窩地,正是這場偉大轉變的微觀縮影。廣袤的沙丘上,尼龍網格與枝條沙障縱橫交錯,每一方格的中央,青楊、新疆楊正探出枝葉,宣告著生命的回歸。
沙窩地中網格與林木交織。實習生 張秀青攝
這裡是國家“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的重點治理區——察汗烏蘇河流域的一部分。當前,六期建設正處於關鍵階段,青海省正集中力量攻堅可治、需治之沙。夏日哈鎮的實踐,正是這場攻堅戰中“科學治理、實干攻堅”原則的生動體現。“我們採用工程固沙與生物固沙相結合的系統方法統籌推進。”夏日哈鎮林業站負責人王永軍介紹。
真正讓沙地煥發生機的,是網格中央的點點綠意。“我們採用的是‘楊樹深栽旱作造林’技術。”王永軍詳細解釋道,“選用1.5米左右的青楊苗木,在沙地中深挖1米進行栽植。這一技術能幫助苗木有效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將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
鋪設完成的草方格。實習生 張秀青攝
可喜的成果,源於最朴素的堅守。作為基礎的固沙工程,草方格完全依賴雙手織就。治沙工作人員們分組協作,畫線、運草、鋪草、踩壓……一道道工序緊密配合,在廣袤沙地上織出一張巨大的金色網格。“缺水是最大挑戰,復雜地形也限制了大型機械作業。”王永軍坦言,加之環境艱苦,招工是最大的困難之一。盡管面臨困難,當地群眾依然選擇投身這場綠色接力。這一個個奮戰的身影,共同匯聚成青海“三北”攻堅的堅實力量。截至目前,青海省“三北”六期工程已完成建設任務2822萬畝。
工作人員正在運草。實習生 張秀青攝
守護,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具體的模樣。管護員分為生態管護員和社會管護員兩類,馬尚軍便是后者。這份工作不僅守護了家園,也為他帶來了穩定的收入,是青海統籌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微觀寫照。十年的堅守,讓他從風沙的親歷者,變成了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工作人員正在鋪草。實習生 張秀青攝
從每年四五月到八月底,一代代治沙人在這裡接力堅守。持續治理帶來顯著成效:都蘭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14%,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52.9%,鹿、石羊等野生動物數量也逐年增多。
根據國家規劃,青海省將以鎖邊攻堅、系統修復為重點,構建“點一線一面”復合防護體系。從夏日哈鎮的一片青綠,到青海“三北”工程的萬裡圖景,一個個治理區正串聯成線、織線成網。草方格織就的是希望,青楊深栽下的是未來,它們共同構筑起的,是筑牢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為國家的“三北”工程貢獻著堅實的青海力量。(人民網記者楊啟紅、實習生張秀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湟中:山林交響在群加
- 人民網西寧10月2日電 (記者甘海瓊)當交響旋律漫過雲杉林海,當非遺指尖溫度觸碰到山野清風,10月2日“群加交響﹒非遺新聲”活動在湟中群啟幕,山林、音樂、非遺、市集在秋日碰撞,解鎖 “生態+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活動現場,湟中堆繡、湟中農民畫、湟中面塑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交流,主辦方向游客分發非遺體驗包並進行現場體驗﹔湟中堆繡、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宗喀唐卡、河湟皮影制作技藝、河湟刺繡非遺項目、農特產品進行現場展示展銷﹔20幅湟中農民畫作品在山坡擺放,觀眾沿蜿蜒小徑穿梭觀賞,實現“人在畫中、畫在山中”的錯位體驗。…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