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解鎖高原荷蘭豆的“致富密碼”
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巴燕鄉西嶺台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翠綠的荷蘭豆田。田間,豆苗順著支架攀爬生長,藤蔓相互交織,鮮嫩的豆莢挂滿枝頭。村民們穿梭其間,雙手熟練地採摘著成熟的荷蘭豆。

翠綠的荷蘭豆。人民網 馬可欣攝
“最近每天都來這兒採摘荷蘭豆,活不重,還能照顧家,一天能掙120元!”湟源縣申中鄉莫卜拉新村的劉生蘭今年48歲,通過湟源縣事事通信息平台看到招聘信息后,3月份就來到西嶺台村干活。
路邊,一筐筐剛採摘的荷蘭豆正准備裝車運輸,它們將從這裡運往蘭州分揀,然后發往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場。
湟源縣位於西寧市西南部,平均海拔2600米,其冷涼的氣候為荷蘭豆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湟源發祥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發祥正是看中了這片土地的潛力,帶領村民在巴燕鄉西嶺台村發展荷蘭豆種植產業。

王發祥在田間查看荷蘭豆長勢。人民網 馬可欣攝
“這裡種出的荷蘭豆病虫害少,口感清脆,品相好,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王發祥告訴來訪者,今年合作社在巴燕鄉西嶺台村承包了100畝地,從5月中旬開始種植荷蘭豆,7月下旬每天採摘,正好錯峰上市,賣出了好價錢。
“如今一畝地產量可達1500公斤,產值可以突破1萬元。”小小的荷蘭豆,真正成了帶動農民增收的“金豆豆”。
湟源發祥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最初種植馬鈴薯。2023年,看准市場環境后,開始轉型種植荷蘭豆。
“我是湟源縣城關鎮涌興村的,在合作社干了七八年了。以前打零工不穩定,現在不用出遠門,一年到頭都有活干。”58歲的張花告訴來訪者,跟著王發祥學到了不少東西,怎麼打樁、繃網子,縣上有經驗的種植戶都會來荷蘭豆田裡指導。

張花正在採摘荷蘭豆。人民網 馬可欣攝
像她這樣的村民,在合作社中還有很多。旺季時王發祥承包的地裡每天有30多名員工在忙碌,大多是村裡的婦女。以前她們總想著出去打工,但家裡老人孩子需要照顧,心裡總不踏實。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干活,一點不耽誤家裡事。
為提升荷蘭豆產業的效益,湟源縣更是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確保荷蘭豆的品質。
“我們將加大蔬菜標准化生產技術推廣力度,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服務,提高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蔬菜標准化生產意識。”湟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黃鶯表示。

工人正在採摘荷蘭豆。人民網 馬可欣攝
2025年,湟源縣種植蔬菜3.65萬畝,全縣建立萬畝集中連片露地蔬菜種植基地2個。青蒜苗、荷蘭豆等特色種植產業的種植面積也是穩中有進。近年來,湟源縣青蒜苗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8000畝以上,荷蘭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目前穩定在5000畝以上。
站在田埂上,王發祥望著綠油油的荷蘭豆田,心中規劃著發展藍圖:“明年我們要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先進的技術,讓更多人吃到我們高原上的優質荷蘭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