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一支粉筆,書寫滬青山海情

馬可欣 實習生孟啟昇
2025年09月10日08:51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在青海省西寧市,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他們跨越兩千多公裡的距離,從上海來到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為這裡的孩子帶來知識與希望。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正在上課。人民網 馬可欣攝

天還未大亮,數學老師沈健已經站上講台,開始了一天的課程。2025年8月,當得知上海“組團式”教育援青工作需要數學老師時,時任上海市奉賢區景秀高級中學黨政辦副主任的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報名。初到學校,沈健面臨諸多難題。班上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牧區,基礎薄弱,但他沒有退縮,帶著難題一頭扎進調研中。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援青教師沈健正在講課。實習生 孟啟昇攝

作為上海市奉賢區骨干教師的沈健深知,要提升教學質量,關鍵要讓學生理解。他採取坡度式分層教學的方法,對於底子薄的學生,讓其先理解基本公式﹔對於基礎稍好一些的學生,在思想方法上進行轉變,提高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初他們解答基礎題都吃力,我就每天課間陪著練,才過兩周,不少孩子已經能獨立解出難題了。”沈健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們正在准備上體育課。實習生 孟啟昇攝

地處青海省東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長期以來教育工作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借助上海對口支援的機會,雙方在條件更優的西寧創辦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校自2019年招收首屆學生以來,已有1900余名來自果洛州的孩子來到這裡讀書。

為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學校在每學期結束后,會讓本地老師去上海的學校跟崗學習。除此之外,“1+3”的教師培養模式,更是讓援青經驗“本土化”。每位援青教師帶教3名當地教師,將先進理念轉化為本地實踐,通過“傳幫帶”,讓本地教師快速成長為教學骨干。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一角。人民網 馬可欣攝

“2022年剛入職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懂,現在我已經能參與完成省級重點課題,能獨立參加各種教學競賽並取得不錯的成績。”今年26歲的本地化學老師白玉芳告訴來訪者,她的快速成長,離不開上海援青教師團隊的悉心指導。

2010年教育援青工作啟動以來,青海省教育廳與承擔對口支援青海任務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六省市,建立了“全方位”教育支援合作機制,每年從幫扶學校選派具有培養潛力的受援學校領導及骨干教師,到對口支援省市優質學校挂職鍛煉、跟崗研修,提升教師的管理水平、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援青教師陳宇正在處理工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援青之路充滿挑戰,但我們從未忘記初心。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陳宇從上海音樂學院附屬黃浦比樂中學來到青海,現任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教務處主任,同時兼任體育老師。他告訴來訪者,把心真正交給這裡的課堂和孩子的時候,收獲的遠非“意義”二字所能概括——孩子們清澈的眼眸和毫無保留的笑容,就是最珍貴的回報。

從浦江之畔到青藏高原,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第6批10名援青教師接過了接力棒,將開展為期3年的教育幫扶工作。他們將繼續在這片高原上,用愛與責任,“點亮”孩子的夢想。

(責編:況玉、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