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青海

數雲,數電,數青山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採訪團
2025年09月08日08:5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天路格桑花提示您,列車運行前方到站是西寧站!”西寧火車站,一列動車緩緩駛入,來自大灣區的游客陸曉整理好行裝走出車廂。“西寧真是天然空調房!今天先去下南關嘗美食,明天去西寧野生動物園看雪豹‘凌小蟄’,之后還要去青海湖、去格爾木。”

“飛往格爾木的航班上,肯定有一部分乘客從事清潔能源產業的,還有一部分是沖著鹽湖去的!”坐擁察爾汗鹽湖這一世界級資源寶庫,“光富風好水豐地足”的新能源發展條件,高原戈壁城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

湟水兩岸、祁連山下、柴達木盆地、三江源頭……生態、生產、生活向“綠”生長過程中,我們聽到了青海回響。

生態之變——護出來的綠水青山

涵蓋高山、冰川、森林、草原、河流等諸多生態要素的祁連山,有著巨大而完整的生態系統,是黃河和西北諸河的重要水源地,滋養著青海湖、河湟谷地和柴達木盆地等重要生態區,其生態狀況直接關系到下游數千萬人的水源安全與區域生態平衡。

“設立管護站之前,這裡是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牧民世代生活的地方。”在祁連山南麓門源縣林草部門工作了24年的那旭花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由於長期的礦山開採、礦渣堆積,這裡的草場破碎退化,環境被污染。“草皮都掀翻了,河水也變得渾濁,牛羊都沒法好好吃草。”

生態管護員正在巡山。人民網 馬可欣攝

生態管護員正在巡山。人民網 馬可欣攝

傳統生計難以為繼,未來的出路在哪裡?轉機出現在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園區內設立了管護站,世代生活在此的牧民從草原的利用者變為生態的守護者,他們經過專業培訓,上崗成為生態管護員。通過多年育林、種草、保湖等綜合整治措施,被開採過的地方植被覆蓋有所增加,祁連山地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積大幅減少,水源涵養能力與徑流量顯著增強,下游的青海湖碧水如初。

“小時候湖邊的野生動物沒這麼多,現在不一樣了,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共和管理分局的生態管護員多杰措毛一邊記錄,一邊感慨道:“這都是我們生態保護工作的成果。”

魚鳥共生、綠進沙退,青海湖生態保護的成效肉眼可見。通過6次封湖育魚、修建洄游通道、人工增殖放流,沙島治理區昔日沙丘被植被覆蓋,草場恢復和水土保持等綜合治理讓環湖生態系統煥發新生。“與2004年相比,青海湖水域面積擴大了400多平方公裡,裸鯉資源量從5000噸增至12.75萬噸,水鳥數量從20萬隻攀升至60余萬隻。”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員王淑寧介紹,這些數據背后,是系統性保護措施的扎實落地。

碧波蕩漾青海湖。人民網 顧斐菲攝

碧波蕩漾青海湖。人民網 顧斐菲攝

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正實實在在地惠及當地社區。青海湖南岸共和縣鐵卜加村牧民才讓多杰見証了湖水“退而復漲”的全過程。“以前,湖水退去,草場沙化,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才讓多杰感慨地說,如今湖水又漲回來了,普氏原羚、黑頸鶴這些珍稀動物也越來越多。

從“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到“護山養山、護湖富湖”,祁連山、青海湖的蛻變,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生動的寫照。14.6萬名生態管護員,既是“中華水塔”的忠誠守護者,也成為生態改善的直接受益者,讓山川河湖的故事,伴著牧歌相傳。

生產之變——轉出來的發展動能

大自然賦予了青海雄奇壯麗的風光,青海人也用敬畏與守護換來生態“紅利”。陽光傾洒在青海湖之南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塔拉灘,一張青海產業名片同樣熠熠生輝。

塔拉灘上光伏板下光伏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塔拉灘上光伏板下光伏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塔拉灘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勢平坦開闊,是發展光伏、風電的理想之地。2011年起青海整合多家國企資源,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在這裡建成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截至2024年底,園區引進68家光伏企業入駐,光伏並網裝機達1773萬千瓦。昔日荒灘上延伸的藍色光伏板生成的汩汩綠電送東方,板下有了青青草場,羊群悠然覓食,塔拉灘成了“聚綠盆”與“聚寶盆”。

柴達木盆地腹地的格爾木市同樣實現了從戈壁荒灘到綠電“藍海”的跨越。烏圖美仁光伏光熱園區,一面面反光鏡整齊有序排列在荒漠上。年風能可利用小時數高達3500-5000小時,年日照時數超3500小時,優越的資源稟賦支撐起格爾木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的底氣,這座得天獨厚的城市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

海西基地10萬千瓦光熱工程項目。人民網記者 張力洋攝

海西基地10萬千瓦光熱工程項目。人民網記者 張力洋攝

青海清潔能源發展,從來不是單打獨斗。在格爾木東出口的茫茫戈壁上,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罐體在陽光下閃耀著銀色光芒,罐體內部溫度低至零下194℃,無形的電能正以液態空氣的形式靜靜儲存其中。這裡便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規模液態空氣儲能項目——青海格爾木60MW/600MWh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的施工現場。這個超大號的“空氣充電寶”,解決了“夏緊冬枯、日盈夜缺”的困境,實現“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的突破,曾經荒蕪的戈壁,如今正成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陣地。

從荒蕪戈壁變身世界首個風光熱儲多能互補項目,成為綠電“藍海”。作為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之一,豐富的土地資源、完善的電網設施、冷涼干燥的氣候,為綠色智能算力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環境,格爾木用十年時間完成了清潔能源產業的“三級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達6788.8萬千瓦,佔電力裝機的94%,新能源裝機4325萬千瓦,佔比69.5%,居全國首位,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雙主體”。充足穩定的綠電資源,也讓這裡成為發展綠色算力的“天然良港”。

綠電汩汩送東方,綠色算力發展的同時,鹽湖中提取的鋰資源驅動新能源汽車,農旅文體商融合發展,高原有機冷涼蔬菜冷鏈直達大灣區餐桌……青海以生態保護優先,產業“四地”建設為綱領,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動能,兌現生態“紅利”。

生活之變——富起來的好光景

格爾木市另一頭的河西農場萬畝枸杞地,一串串飽滿圓潤、色澤鮮亮的枸杞鮮果綴滿枝頭。“我們種植基地生態環境潔淨,水源、土壤無污染、無農藥和重金屬殘留,生產的有機枸杞達到國際同行業最高標准。”種植枸杞15年的承包戶海永存去年收入40萬,今年擴大了種植規模,“除去成本,今年預計每畝1萬元的純收入,我給自己定了掙60萬的‘小目標’。”看著採摘下來的鮮果裝上冷鏈運輸車運往機場,海永存難掩喜悅,“時令鮮果價格好,銷量不錯。”

格爾木枸杞交易市場。人民網 顧斐菲攝

格爾木枸杞交易市場。人民網 顧斐菲攝

幾個小時后,一盤枸杞鮮果出現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一家網紅餐廳。一同亮相的還有澤庫的手抓羊肉、祁連的炒黃菇、湟源的酸辣裡脊、本地的酸奶糌粑。

“同仁真是個寶藏小城,這個‘漂亮飯’味道也很棒!”這次西北之行,陸曉旅行從人頭攢動的大景區,來到小眾的旅行線路,同仁成為首站。“聽說這裡有熱貢文化,還有‘六月會’就趕過來看看。”近期,熱貢藝術博物館群文博走廊夏日市集開幕。熱貢唐卡藝術小鎮的非遺工坊、民俗村落、生態景區形成文旅消費圈,讓游客深入感受同仁的“文化味”和“煙火氣”。

游客在同仁唐卡小鎮文創攤位前駐足。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游客在同仁唐卡小鎮文創攤位前駐足。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擁有青海省首家民間熱貢藝術博物館的桑德加的仁俊畫院又熱鬧了起來。“我們正在創新嘗試集熱貢藝術體驗、特色餐飲、觀光休閑等為一體的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桑德加說,這樣既滿足游客對熱貢藝術的好奇之心,也以藝術傳承為牽引,推動文旅農商融合發展。

潤筆、試色、落筆……桑杰加的唐卡畫院,他正向游客們展示唐卡繪制過程。筆尖細細勾勒:遠處雪山巍峨,近處溪流蜿蜒、水草豐茂,一幅山水唐卡漸次呈現。“這就是我們黃南,有山、有森林、有草原、有河谷。”如今在黃南,越來越多農牧民放下牧鞭、走出田間,學習唐卡繪畫,直接或間接帶動2.4萬余人投身熱貢藝術產業,文化產業的磁吸效應持續釋放。

桑杰加正在繪唐卡。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桑杰加正在繪唐卡。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生態持續向好,也讓祁連山下的牧民阿尕瑪多杰轉變身份,放下牧鞭成為向導。“以前靠牛羊,現在靠風景!”阿尕瑪多杰說,自3年前經營星空露營基地以來,年收入翻了幾番。2024年,門源縣吸引游客近3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億元。綠水青山,正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從高山到大湖,從牧場到河谷,青海正在探索一條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的道路。這片土地以其獨特的自然稟賦和人文精神,嘗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老的生態智慧與現代產業相融合。綠水青山的價值正逐步被看見、被轉化,成為生活富足、產業興旺的源頭活水。青海的回響,是生態、生產、生活共鳴的交響,是守護與發展的完美平衡,更是高質量發展奏出的一曲綠色樂章。

(孫海峰、白波、張力洋、王紹紹、甘海瓊、張莉萍、劉沛然、楊啟紅、況玉、馬可欣、顧斐菲)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地方系列報道】

遼寧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東篇 廣東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慶篇 河南篇 陝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廣西篇 北京篇 海南篇 寧夏篇

(責編:甘海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