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行進中國︱“東方巨響”有了時代回響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採訪團
2025年07月17日11:37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同學們,小皮球,架腳踢(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這首童謠大家都唱過吧?”

“唱過,跟著這首歌的節奏跳皮筋呢。”

“那你們知道這首歌背后的含義嗎?這首童謠實則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密語。小皮球指的是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其外形似球形故稱其為小皮球﹔架腳踢指的是羅布泊試驗場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鐵塔,當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並非採用空投的方式引爆,而是放置在這座鐵塔上進行塔爆試驗﹔馬蘭開花是指在馬蘭基地‘開花’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還有一個名字叫什麼?”

“邱小姐。”

“沒錯,為了保密,當時還規定了一套形象隱秘的暗語,原子彈插接雷管叫梳辮子﹔原子彈裝配叫穿衣服﹔原子彈在裝配間叫住下房﹔原子彈在塔上密閉工作間叫住上房……”

……

研學團隊參觀原子城紀念館。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夏至高原,在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草原水草豐茂,如詩如畫,醉了牧民與游人。這裡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孕育地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大科研人員扎根金銀灘草原,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

近日,來自青海多個學校的近600名大中小學生從西寧火車站乘坐專列前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開展“走進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暑期研學活動,學子們走進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同寶山紅色研學基地、原空軍地空導彈獨立十二營舊址等地,用青春腳步丈量“精神高地”,以青春之音致敬先輩,以赤子之心傳承薪火。

這一頂帳篷是根據李覺將軍曾經居住過的帳篷場景復原的,1958年,李覺將軍帶領著20多人的隊伍,帶著3頂帳篷等物資先期進入金銀灘草原,著手准備基地建設,李覺將軍曾回憶:這裡氣壓低,氧氣少,水燒不到沸點,飯煮不到全熟,一年有八九個月都在穿棉襖,有些人還會高原缺氧、高原水腫,但大家依然堅持工作。

帳篷場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然而,當基地第一批房子建成后,李覺將軍下了一道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讓給科研人員,干部一律住帳篷,這種帆布支起來的半地下帳篷既抵御不了寒氣,也阻擋不了風沙,第二天醒來,被面、地面、桌面上往往是一層沙土……

這一台老式手搖計算機是館內的一級革命文物,當時蘇聯專家撤離,帶走了相關的圖紙資料,給我國核事業發展帶來了暫時的困難,鄧稼先臨危受命,帶領科研小組,憑借這台手搖計算機反復運算基礎數據……

手搖計算機。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無不訴說著那段“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崢嶸歲月。同學們聽著那一個個故事,看著那一段段影像,敬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愛國情懷不斷厚植。

“這裡條件也太艱苦了吧。”“革命先輩們太厲害了,令人敬佩。”“想不到原子彈是用這些工具研制出來的”……同學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聊。

“日常學習中,孩子們只能從課本中了解‘兩彈一星’精神,了解鄧稼先等先輩們的故事,但是,今天走進紀念館之后,大家對於鄧稼先、王淦昌、錢學森等人在荒涼的戈壁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有了更多感悟,有助於學生們傳承紅色基因。”西寧市海湖中學教師劉霞表示。

研學團隊參觀原子城紀念館。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今年以來,海北州、海晏縣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創新宣教形式,緊扣重要時間節點,持續推出“五一勞模專列”“六一紅領巾專列”“七一黨員先鋒專列”等系列紅色研學專列,打造“月月有主題、節節有亮點”的紅色教育矩陣,持續深化“交通+文旅+研學”發展模式,不斷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寫好紅色研學特色品牌文章,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新活力。

今年“五一”前,青海省勞模和先進工作者代表走進金銀灘開展紅色研學。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我們更需要‘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在自己的崗位上大膽創新,積極作為。”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馬克唐鎮科員王德強表示。

退休黨員麥魁波表示,“參觀原子城紀念館,不僅是一次重溫,更是一種提醒,紅色基因是我們的根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精神決不能丟。”

……

近年來,海北州聚焦打造“兩園一地”,大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科學家精神、絲路精神,講好紅西路軍故事,挖掘221基地解放軍守衛部隊遺址18處,培育紅色研學現場教學點31處,創新構建“一核四聯七徑多點”紅色研學模式和青少年“五位一體”研學課程體系,打造了中國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省內外師生來到原子城開展紅色研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今年以來,青海實施全省大中小學生“走進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赴北京宣傳推介紅色研學精品線路,舉辦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開展“新時代、新家鄉”主題思政課系列活動,建設教育援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基地,著力打造“行見江源·志攀昆侖”實踐育人品牌,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研學團隊參觀221基地舊址。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此外,2025年,青海省委宣傳部、海北州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團省委共同印發《青海省大中小學生“走進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活動內容、任務分工、服務保障等,活動開展至今,已組織47所學校、近4萬名學生開展了研學活動。(孫海峰、白波、王紹紹、張力洋、甘海瓊、楊啟紅、馬可欣、顧斐菲)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況玉、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青海啟動建立健全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三年行動
  人民網西寧7月16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青海已制定印發《青海省建立健全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出台,對青海建成多點觸發、反應快速、科學高效的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行動方案》包括總體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青海推動實現傳染病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
  人民網西寧7月16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青海制定印發《青海省建立健全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以傳染病監測—分析研判—風險趨勢預測—健康提示發布—預警信息通報—應急響應為監測預警工作主線,積極推動實現傳染病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 健全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方面,以推進健康青海建設、推動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契機,以實施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三年提升行動為抓手,不斷健全完善傳染病疫情監測、風險評估、預警、疫情報告、信息發布制度,制定完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城市污水重點傳染病病原監測、呼吸道多病原監測等管理辦法、技術規范,有序推進青海省傳染病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工作。…
車輪碾過山水間 鋪就農體文旅融合新篇
  7月7日清晨,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的賽道上,晨光與彩旗共舞,2025第二十四屆環青賽第二賽段的發令槍響劃破高原寧靜。車輪滾滾中,這場穿越湟中與互助的騎行盛宴,不僅上演著速度與激情的角逐,更在青山綠水間鋪開了一幅“體育賦能發展”的鮮活畫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