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場到村頭 農行烏蘭縣支行多維創新打通高原金融服務“最后一公裡”

記者手記: 從驅車80公裡服務茶卡民宿個體戶,到創新活畜抵押支持卜浪溝合作社,再到全方位賦能產業龍頭莫河駝場,直至在南沙溝村頭設立惠農通服務點,中國農業銀行海西烏蘭縣支行(以下簡稱“烏蘭農行”)的服務半徑不斷延伸,服務深度持續拓展,服務維度日益豐富。
他們不僅用腳步丈量了烏蘭的山鄉牧場,更用智慧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藩籬——無論是物理距離的障礙、活體資產確權的難題、龍頭企業的多元需求,還是村民取錢不便的事情,這種量體裁衣、分層分類、直達末梢的精准滴灌,有效激活了從個體經營到合作社發展、從龍頭企業帶動到最基層民生保障的全鏈條“造血”與“活血”功能。
文邵斌、海星、李桂英以及那些在惠農通服務點前露出笑容的老人,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了金融力量扎根鄉土、潤澤產業、普惠民生、托舉振興的壯麗畫卷。在金融政策持續優化與科技賦能的浪潮中,中國農業銀行的“烏蘭實踐”正為高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力,也為金融服務“三農”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這汩汩流淌的金融活水,正滋養著烏蘭的希望田野。
茶卡民宿:上門服務破解“80公裡”障礙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茶卡鎮,“天空之鏡”茶卡鹽湖吸引著八方游客,也帶動了周邊民宿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這個季節性旅游熱點卻面臨著一個現實的難題——鎮上沒有農業銀行網點。以往,當地經營戶辦理金融業務,需要驅車80公裡前往烏蘭縣城,費時費力。
文邵斌的民宿起步於2015年,最初規模很小,僅有“簡單的幾張床”。隨著茶卡旅游日益火爆,他看到了發展的機遇,但資金成為瓶頸。
“茶卡鎮沒有農行,要跑到80公裡以外。現在好了,烏蘭農行的工作人員主動從烏蘭跑到茶卡來服務!”茶卡鎮雲上民宿負責人文邵斌提起農行的上門服務,言語間滿是感激。這份便捷的金融服務,正是他和其他百余戶民宿經營者產業升級的關鍵支撐。
正在裝修中的民宿。人民網 顧斐菲攝
今年4月初,正值民宿為迎接7月旺季進行升級改造的關鍵時期,資金需求緊迫。烏蘭農行的工作人員再次主動上門。“4月初他們上門辦理貸款,一會就給我辦完了,利率還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文邵斌仍激動不已。農行烏蘭縣支行行長溫俊杰印証了這一點:“文哥貸款的時間很急,我們抓緊時間就辦妥了放款手續。”高效、低成本的信貸支持,為文邵斌搶抓黃金施工期提供了保障。
“提檔升級以后擴大了規模,多蓋了幾間房子,現在的房頂是一個陽光房,增加了休閑區,運營后客人還可以自己在廚房加工做飯。還有了獨立的衛生間,整體檔次越來越高了。”文邵斌細數著變化,這些都是農行金融“活水”澆灌出的成果。
據了解,依托臨近茶卡鹽湖的區位優勢,文邵斌所在的村子已有100多戶村民經營民宿。農行的服務不僅覆蓋了民宿產業,也延伸到了農業生產。“急需用錢時我每年都會貸款,周轉起來十分方便。”文邵斌表示,這種靈活便捷的信貸模式,解決了他們季節性經營和農業生產中資金周轉的后顧之憂。
卜浪溝駱駝產業:活畜抵押貸動“沙漠之舟”
在距離茶卡鎮280公裡的卜浪溝村,另一種特色產業——駱駝養殖,同樣在農行創新金融的支持下煥發新生機。村民海星,作為當地駱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祖祖輩輩與駱駝為伴。“我們這裡四季流動放牧,主要是養殖駱駝。2019年經過政府培訓,知道了駱駝奶的價值,但馴化需要投入。”資金周轉困難一度制約著產業發展。
轉機出現在2019年。彼時,溫俊杰剛到任,便開始大力推介惠農政策。海星成為了首批受益者,“農行放貸的時間比較快”。今年已是海星在農行貸款的第三個年頭。
2022年6月22日,一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貸款落地:農行烏蘭縣支行聯合農擔公司,深入海星的養殖場進行貸前調查和活畜抵押評估。6月底,40萬元貸款成功發放至海星手中。這筆貸款期限三年,年化利率低,採用按年等額本息還款方式,顯著降低了還款壓力。
尤為關鍵的是該筆貸款在抵押方式上的創新。以海星合作社的63峰雙峰駱駝作為活體抵押物,農行借助先進的耳標檢測系統,對抵押駱駝進行精准的身份識別和動態監管,有效實現了生物資產的確權。這一創新模式,精准破解了長期困擾養殖戶“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農行工作人員講解金融政策。人民網 顧斐菲攝
此類貸款產品的推出,成效立竿見影。它不僅直接幫助海星這樣的養殖戶擴大生產規模,更推動了烏蘭縣駱駝產業的整體發展,促進了駝絨、駝奶等高附加值相關產業的繁榮,成為助力當地農牧區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以海星為成功實踐,展現了金融創新與產業振興的深度融合,通過活體抵押、數字監管等機制,成為青海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有力金融支撐。
南沙溝村惠農通:小機具托起大民生
金融服務不僅支持產業發展,更關乎村民日常生活的點滴便利。在南沙溝村的交通要道旁,一個不起眼的“金穗惠農通”服務點,成為了周邊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金融便利店”。
“有些老年人到縣城取錢很麻煩,路遠又不方便。現在好了,村裡的惠農通服務點就可以取錢,非常方便!” 服務點代辦員李桂英一邊熟練地操作著那個“小小的像POS機一樣”的設備,一邊熱情地介紹。她的服務點人來人往,這裡是南沙溝村前往卜浪溝村及周邊村的必經之路,許多運輸物資的大車也在此穿梭。
農行工作人員講解金融政策。人民網 顧斐菲攝
李桂英不僅是服務者,也是受益者。“現在對於我和村民,都是方便的!” 她笑著說,“我的錢都不用存到銀行了,像給村民發點小工資、結算些小費用,直接通過惠農通服務點就可以發放出去,操作簡單又省時省力。而且我還能掙點代辦工資,補貼家用。”小小的惠農通服務點,一頭連著村民便捷的存取款、轉賬、繳費需求,解決了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最后一公裡”的難題﹔一頭也為李桂英這樣的鄉村能人提供了增收渠道,增強了服務點的可持續性。
從茶卡鹽湖畔民宿升級的燈火,到卜浪溝村駱駝頸間悠揚的駝鈴﹔從莫河駝場現代化車間的高效運轉場景,到南沙溝村頭惠農通服務點前村民舒心的笑容——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共同訴說著烏蘭農行跨越地理阻隔,將金融活水精准引灌至“最后一公裡”的堅定實踐。他們用腳步丈量需求,用智慧破解難題,用創新激活產業,更用真情溫暖民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