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碧水如初青海湖

7月的青海湖,早上涼意陣陣。多杰措毛背上裝有相機和望遠鏡的背包,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她沿著青海湖邊的小路前行。湖面上,微風拂過,波光粼粼,幾隻早起的水鳥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多杰措毛停下腳步,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著這些靈動的生靈,記錄下它們的活動情況。作為一名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共和管理分局的生態管護員,監測野生動物、保護自然景觀、巡查和監管湖區的環境狀況是她的日常。
碧波蕩漾青海湖。人民網 顧斐菲攝
“我小時候湖邊的野生動物沒這麼多,現在不一樣了,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多杰措毛一邊記錄,一邊感慨道:“這都是我們生態保護工作的成果。”
多杰措毛正在觀察並記錄鳥類活動。受訪者供圖
在眾多守護青海湖生態環境的身影中,多杰措毛便是這樣一位扎根一線的工作者。她所在的龐大管護網絡,正是青海湖系統性保護的重要基石。
近年來,青海湖保護工作依托“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體系扎實推進。 為守護“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和相關單位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跨越三州四縣設立的12個生態保護站,編織起覆蓋流域的生態守護網,並搭建了生態感知、流量預警等智能監管平台,布設生態監測點位300余個。得益於此,青海湖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碧波蕩漾青海湖。人民網 顧斐菲攝
這支由80余人組成的一線管護隊伍,其成員全部來自當地社區。 熟悉地形、了解生態的牧民們,在家門口獲得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員王淑寧介紹了管護員的構成特點:“來源渠道多樣,既有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直聘和地方政府聘用的,也有響應特定政策(低保戶、殘疾戶)招錄的人員,均依據相應政策規定落實。還有一支由青海湖景區管理局干部職工、環湖執法單位、村社干部、環湖牧民群眾等群體組成的義務生態管護員隊伍。”這種多元化的構成,也體現了保護工作與社區發展、民生保障的緊密結合。
多杰措毛在野外進行監測工作。受訪者供圖
生態保護的成效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顯現。與2004年相比,青海湖水域面積擴大了400多平方公裡,裸鯉資源量從5000噸增至12.75萬噸,水鳥數量從20萬隻攀升至60余萬隻。“這些數據背后,是系統性保護措施的實施。”王淑寧介紹道:“6次封湖育魚、修建洄游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是青海湖裸鯉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增殖放流對青海湖裸鯉資源恢復的貢獻率達到26%。同時,在沙島治理區,曾經的沙丘已被植被覆蓋,草場恢復和水土保持等綜合治理讓環湖生態系統煥發新生。”
碧波蕩漾青海湖。人民網 顧斐菲攝
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正實實在在地惠及當地社區。鐵卜加村牧民才讓多杰見証了湖水“退而復漲”的全過程。“以前,湖水退去,草場沙化,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才讓多杰感慨地說,“如今,湖水又漲回來了,普氏原羚、黑頸鶴這些珍稀動物也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政府還設立了12個生態觀景點,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去年,像我這樣的牧民戶均增收達1.2萬元。”
生態向好不僅造福牧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在青海湖的一個生態觀景點,來自北京的游客張女士正拿著相機拍照。“這裡的景色太美了,水鳥這麼多,湖水也特別清澈。”張女士興奮地說,“我之前來過青海湖,感覺這次變化特別大,環境更好了,管理也更規范了。”
游客在青海湖畔拍照打卡。人民網 顧斐菲攝
多杰措毛的巡護日記裡記滿了野生動物蹤跡。“上周發現的3隻黑頸鶴和昨天拍到的馬鹿,都成為我守護這片土地的動力源泉。”她翻開日記展示著那些珍貴的照片。“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青海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讓更多的珍稀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多杰措毛笑著說。
游客在青海湖畔直播唱歌。人民網 顧斐菲攝
從“靠湖吃湖”到“護湖富湖”,青海湖的嬗變,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了最生動的碧藍注腳。 在這裡,世代守望的生態管護員,既是聖湖生態的忠誠守護者,也成為生態改善的直接受益者﹔生態系統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現了從局部整治向整體提升的躍遷。(孫海峰、白波、張力洋、王紹紹、顧斐菲、甘海瓊、馬可欣、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