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祁連山脈饋冰泉 冷水魚苗煥生機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2025年05月31日08:26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初夏時節,祁連山綠意漸濃,浩門河河水漸豐,風景獨好。

祁連山下,來自山谷間的冰雪、山泉冷水流入山東援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冷水魚項目基地,山泉冷水養育的虹鱒魚魚苗活蹦亂跳。

工作人員正在給魚苗投喂魚食。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冷水魚養殖水溫不宜超過18攝氏度,當地的冰雪、山泉冷水儲量大、水溫低、無污染,十分符合冷水魚的養殖需求。”門源縣冷水魚項目基地廠長劉立治介紹。

一把魚飼料撒下去,魚苗們便會活躍起來,密密麻麻聚在一起爭先恐后搶食。劉立治介紹,從魚卵孵化到開口,需要23天左右﹔從開口階段長成5克左右的魚苗,需要3個月左右。

基地養殖車間。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豐富的冷水資源是門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守著冷水資源,怎麼用好才是關鍵。從2017年起,山東援青干部們就多方考察,反復考量,認為冷水魚養殖產業符合門源的實際所需,於是深入挖掘冷水資源潛力,先后整合4000余萬元資金建設冷水魚養殖基地。

5克左右的虹鱒魚魚苗。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19年,門源縣冷水魚項目基地正式投運,首批魚苗繁育成功並正式對外發售,結束了當地魚苗外購的歷史。

為了探索“陸海接力、門源孵化、山東養殖”的繁育模式,2023年,基地與山東深遠海洋綠色養殖公司簽訂了合同金額2300余萬元的協議,向山東陸續供應100克/尾的三倍體虹鱒魚魚苗77.5萬尾,代養1千克/尾商品魚30.5萬尾,一躍成為國內鲑鱒魚苗種最大的供應企業。

2025年年初,基地引進15萬粒大西洋鲑魚淡水養殖受精卵,已採用陸基循環水孵化系統進行孵化養殖,繁育魚苗已全部訂出,計劃年內再次引進大西洋鲑魚受精卵100萬粒。

工作人員在魚苗訓食區投喂。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20年至今,基地年均出售魚苗400萬尾左右,主要發往青海省內和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西藏、新疆、山東、山西等地。”青海國鴻榮禾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智介紹,目前,基地的魚苗能佔到青海市場的85%左右,基地規模排在西北前列。

在基地養殖車間,30個圓池裡面,魚苗暢游,水循環系統不間斷運行,工作人員張久蓮邊投喂魚食,邊觀察魚苗長勢,“小的魚苗是5克左右,大的魚苗幾百克不等,我們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培育不同規格的魚苗。”張久蓮介紹。

張久蓮撈魚。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自從基地建成以來,張久蓮就在這裡務工,從剛開始的啥都不會,到如今投喂魚食、注射疫苗等都熟練自如,還掌握了不少魚苗養育知識。“在基地務工,有一份家門口的穩定工作和收入,已經很知足了。”張久蓮說道。

帶動就業的同時,基地從2020年起,還為門源縣浩門鎮西關村、泉口鎮多麻灘村等13個村集體經濟分紅,每年分紅52萬元。

基地坐落在祁連山下。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目前,基地運營企業已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謀劃布局冷水魚養殖、加工等項目。”張智介紹,在山東援青干部們的牽線搭橋及大力支持下,后續企業的高原養殖、精深加工等產業鏈將逐步完善,有望成為全產業鏈運營商,預計年營收超1億元,帶動就業400余人,助力青海冷水魚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將有力推動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

(責編:馬可欣、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