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春染高原土 露地播“冷”綠

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2025年04月11日09:56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春染高原,犁鏵破土。清明過后,天氣回暖,正是青海高原大地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覆地膜、撒種子、栽菜苗、澆春水……連日來,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西堡鎮的大地上,處處都有農民們耕種忙的身影。

村民們移栽苦苣苗。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栽幾行中間空一行,方便通風﹔苗不能栽太淺,澆水時容易被沖起來……”在西堡鎮東花園村,湟中區龍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光言正帶領著村民們移栽苦苣苗,一會兒觀察幼苗的移栽情況,一會兒操心澆水的多少,鐘光言忙得不亦樂乎。

給苦苣幼苗澆水。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鐘光言介紹,合作社今年計劃種植白菜薹、紅菜薹、苦苣共計1300多畝,目前已種植200余畝。“預計苦苣6月初就可以上市了,早幾天已栽種的白菜薹也能趕在5月中下旬上市。”

鐘光言正在查看白菜薹的長勢。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24年,合作社以種植白菜薹、紅菜薹為主,種植了少量苦苣,由於種植地海拔較高,上市時間差不多到6月中旬了,“今年,我們分批將苦苣種植在海拔高低不同的地塊,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多畝了。”鐘光言表示,本地的冷涼蔬菜量多質優,合作社盡量提前蔬菜上市時間,爭取時間差優勢。

兩位村民專門負責鋪地膜,十幾位婦女專門移栽,還有兩位村民專門負責澆水,說話間,大家通力合作,已完成了好幾塊地的移栽。看著成片的苦苣苗沐浴著高原暖陽,不禁會想到銷路問題。“我們的苦苣、菜薹都是訂單式種植,在粵港澳大灣區很受歡迎。”多跟粵港澳大灣區的菜商打交道,對方十分青睞青海的冷涼蔬菜,加之2024年冷涼蔬菜行情較好,今年,鐘光言信心滿滿,一心隻想搶抓時機,擼起袖子加油干。“今年,我們還引進了新品種——板藍根菜薹,先嘗試種種,情況好的話明年多種些。”

村民移栽苦苣幼苗。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用小鏟子挖開鬆軟的土,再將嫩綠的苦苣苗輕輕栽下去,雙手按壓穩固,李玉蓮手腳麻利,跟張啟菊並排栽種,不一會兒就栽出去四五米遠。“最近自家不太忙,就來合作社打工掙錢。”二人都是附近村裡的村民,自家都有十幾畝地,平日裡忙完地裡的農活便來合作社打工掙錢,“移栽、田間管理、收菜,一般從四月開始,我們能一直干到八九月份。”倆人表示,2024年在合作社掙了1萬元左右。

村民正移栽苦苣幼苗。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鐘光言介紹,2024年合作社人工工資成本達 90多萬元。由於移栽的蔬菜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合作社計劃今年增加移栽面積,減少直播面積,預計今年的人工工資支出有增無減。

春風輕拂大地,一株株幼苗正蓄力成長,承載著菜農們的新期待。湟中區地處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西、南、北三面環西寧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近年來,蔬菜產業發展迅速,蔬菜種植面積及產量都位居西寧市第一、佔青海省近五分之一,已成為西寧市主城區蔬菜供應“大后方”。

剛移栽好的苦苣幼苗。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為充分挖掘湟中區蔬菜產業發展潛力,近年來,湟中區農業農村部門緊盯水資源短缺等關鍵性問題,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助力節水增產。“2025年,我們計劃在全區建成露地蔬菜水肥一體化示范點7個,示范面積2200畝。”湟中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胡建焜介紹,示范區建成后,該區域較常規種植畝增產180公斤以上,累計新增總產量39.6萬公斤,新增總產值57.2萬元。同時,該技術可實現節肥20%、節水40%。

完善產業體系方面,全區現已建成蔬菜保鮮庫225座、總庫容6.8萬噸。建成智能育苗溫室15座、面積約6.8萬平方米,年育苗能力達5500萬株。建立蔬菜交易配送中心7個,年蔬菜配送量達2000多噸。為拓寬蔬菜產品銷售渠道,基地根據種植品種及規模,大力推行“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不同產銷模式,部分基地通過微信小程序、電商平台向周邊學校、企業、蔬菜平價超市等進行同城配送。如今,產自湟中的蔬菜不僅豐富了省內群眾的“菜籃子”,還豐富了上海、廣州、成都、西安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多地市民的餐桌。

再看品牌培育,成功注冊湟中“聖域”“聖地田園”等區域公用品牌。還有一大批如“西納川”“魯宜青”“青唐禾冠”“玉拉農家”等企業品牌,20個蔬菜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A級証書,44個蔬菜產品獲得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証。“三品一標”認証品類逐年增多、認証面積逐年增加,品牌培育工作已步入了快車道。

(責編:馬可欣、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