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故事裡的“新”青海︱河清岸綠 魚鳥嬉戲 這是咱的湟水河

“西寧地區觀測到的鳥類已超過200種,更有白額雁到訪西寧,消失30多年的中華秋沙鴨也在西寧市北川公園現身,水草豐茂、鷗鷺翔集的畫面在西寧隨處可見。”3月6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青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寧市河道治理中心主任蔣志剛發言時,跟所有與會人員分享了湟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變化。
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青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蔣志剛表示,如今的湟水河水量增多了,水質變好了,水環境的改善為鳥類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環境。同時,近年來,湟水河流域魚類的種群規模和種群數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擬鯰高原鰍是咱們湟水河裡的‘土著居民’,20世紀60年代,這種被本地居民稱作‘石板魚’的小家伙活躍在湟水,但后續它們瀕臨滅絕,現如今,在西寧的多條河流又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蔣志剛說道。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重要的一級支流,該流域是青海省城鎮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以全省2.2%的國土面積承載了近60%的人口和產值。這就意味著湟水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絕非易事。
湟水河流經青海省會西寧。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河湖興則生態興,如今再觀湟水,河清岸綠、魚鳥嬉戲……生態環境向好的湟水河成為沿河群眾名副其實的“幸福河”,碧水繞城,人水相依的生態畫卷見証著沿線干群久久為功,共護高原母親河的擔當與作為。
法治保障層面而言,近年來,青海在積極貫徹實施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的基礎之上,青海人大堅持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出台了《青海省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西寧市湟水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條例,在湟水流域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保護、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為持續改善流域水環境、提升流域生態質量提供法治保障。
頂層設計層面,青海科學提出了“兩屏護水、三區聯治、一群驅動、一廊融通”戰略布局,一體打造生命、美麗、安瀾、興業、宜居、魅力、惠民、開放、和諧之河的工作任務,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以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價值為重心,以造福人民、永葆母親河健康為目標,統籌推進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近年來,青海實施了涵蓋保護、治理、發展、民生、文化等領域的治湟工程,解決了一批事關沿湟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確保了一河清水向東流。
群眾在湟水景觀綠道散步、騎行。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同時,“河湖長+河湖檢察長+民間河長+警城聯勤+專職巡查員+河段保潔員”工作機制不斷深化,河湖長及河湖管護員用腳步丈量悠悠湟水,黃河青海流域歲歲安瀾。
平日裡沿著湟水景觀綠道散步、騎行﹔周末前往湟水流域內的公園休閑觀景……湟水河已成為沿線群眾近在咫尺、可感可享的“幸福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