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促經濟 穩增長”主題調研
一碗拉面的“致富經”
青海拉面的獨特風味,堪稱民族飲食文化的瑰寶,其特點被形象地概括為 “一清、二白、三紅、四綠”。如今,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拉面產業已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成為化隆縣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據統計,目前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化隆縣籍拉面店已達1.8 萬家,拉面從業人員達11.3萬人,年營業額達135億元。
三十余載:從大山走向世界
1988年的化隆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大山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將這裡的人們隔絕。
化隆人韓錄萌生了外出打工創業的想法,於是他來到福建廈門,開了一家“廈門第一家拉面”的面館,韓錄也成為青海拉面第一人。他創業成功的事跡傳遍十裡八鄉,成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效仿的樣板。
拉面電商中心內“廈門第一家拉面”復刻。人民網 況玉攝
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化隆人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開拉面館的旅程。他們拖家帶口,憑借著“一台爐、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的簡陋裝備,開起了夫妻店、兄弟鋪。此后,化隆人以“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合作方式,開啟了拉面產業發展的艱苦創業之路。
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建國介紹,經過培育和發展,化隆籍拉面店已經發展至近2萬家,遍及全國337城市和16個國家,其中在省外經營拉面店10年以上的達2040家,5年以上的達9009家,拉面從業人員達11.3萬人﹔化隆縣拉面產業經營性年收入近135億元,全縣農民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條致富的發展之路。
產業創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在“互聯網 +”時代浪潮的席卷下,化隆縣著力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文化傳播、旅游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拉面產業園區,其中拉面電商中心尤為引人注目。
化隆智慧拉面生態數據平台的建設,更是為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過收銀系統和點餐系統,全國1800余家化隆拉面店的數據被統一收錄,平台上實時顯示著拉面總營業額、成交單數等信息,讓管理者能夠准確把握全國各地化隆拉面館的實時動態。
化隆智慧拉面生態數據平台界面。人民網 況玉攝
同時,中國拉面網電商平台的注冊企業和個人用戶已超 5.5萬。該平台為群眾與拉面店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服務,如技術培訓、店鋪管理支持等,還能實現一鍵下單購買拉面食材等功能,極大地便利了拉面店的運營和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通過合作、入股、兼並等方式,平台整合了一批在全國各大城市分散經營的拉面食材配送企業及個體戶,在北京、廣州、三亞等25個城市合理布局了專業、統一的清真食材配送網點。“這種統一採購、統一發貨、統一運輸的模式,大幅壓縮了物流成本,使清真食材在各地的售價比原來至少降低了 10%,吸引了各地 85%以上的拉面館前來購買服務。”馬建國說。
經濟引擎:助力脫貧與振興
拉面產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可小覷,是推動化隆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拉面穿針。人民網 況玉攝
據統計,化隆縣有11萬人投身拉面行業,在全國337個大中城市開辦了1.8萬家拉面店。在全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9萬人是通過拉面脫貧的。這些拉面店如同一座座橋梁,將化隆與外界緊密相連,讓化隆人有機會走出大山,在城市中立足,實現自身價值。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拉面經濟走上了“群眾首創、政府扶持、市場發展、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化隆縣被國家9部委確定為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全國90個試點縣之一。
“化隆人靠著一碗拉面,掙了票子、育了孩子、換了腦子、練了膽子、拓了路子。走出了‘群眾首創、政府扶持、市場發展、民族團結、共同富裕’拉面產業發展新路子。”馬建國表示,拉面是一碗名副其實的“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小康面”和“振興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跨年去哪兒?“趣浪城北”!
- 人民網西寧12月26日電 (況玉)寒冬之際,西寧市城北區北川青唐城嘉年華小鎮一片繁忙景象。來自哈爾濱的冰雕師傅們各顯神通,電鋸飛轉、冰鏟揮舞、水舀添彩,將巨大冰塊精雕細琢成一件件精美藝術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