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原創稿件

溫棚經濟盤活優勢資源 帶富一方百姓

2024年11月20日09:3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一包上海青20斤,每天送往大通縣橋頭農貿市場、菜市場得有80包左右。”來自青海省大通縣新庄鎮蔬菜大棚負責人趙生德說,“我家的菜長得好,在市場裡賣得好,顧客都喜歡。”

眼下,正是秋冬蔬菜採摘銷售的關鍵時期。走進新庄鎮的溫室蔬菜大棚,上海青、辣椒、西紅柿等蔬菜爭“鮮”上市,種植戶們忙著採摘、打包和裝運,田間地頭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一個距離縣城半小時車程的農業小鎮如何靠“大棚經濟”帶富群眾?近年來,隨著特色種植業的興起,新庄鎮做了有益探索,並取得喜人成績。

新庄鎮溫室蔬菜大棚。大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新庄鎮溫室蔬菜大棚。大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大通縣新庄鎮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持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全力打造“大棚經濟”,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新庄鎮採取了“村集體+農戶+脫貧戶”的模式,以“對外出租”的方式運行,由村民承包經營,所得租金歸村集體經濟所有,承包后的農戶每年可增加經營性純收入2萬元。大棚年均可吸納400余人務工,人均年收入增加1.5萬元。

最值得一提是,新庄鎮依托國家級設施農業產業基地及“新庄黃瓜”品牌優勢,致力於打造溫室蔬菜規模化種植。現有設施農業大棚871棟,年產蔬菜25711噸,是大通縣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趙生德正忙著採摘蔬菜。冶敏攝

趙生德正忙著採摘蔬菜。冶敏攝

從“土牆棚”到“大溫棚”,從“單打獨斗”到規模化“抱團發展”,一座座大棚成為新庄鎮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原來的小棚土牆,種細菜成不了,現在改成了溫室大棚,溫度適宜,蔬菜長勢喜人。一年到頭,我們在溫棚裡種點兒菜,經濟收入還不錯,又不用去外面打工。”趙生德所說的溫棚是西寧河湟田園綠色蔬菜基地(新庄鎮)提升改造項目的建設成果,通過實施該項目,改造了雙新公路沿線廢舊、廢棄大棚244棟,使其重新利用。

“新庄黃瓜”已被打造成為品牌。人民網 陳明菊攝

“新庄黃瓜”已被打造成為品牌。人民網 陳明菊攝

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

得益於溫棚經濟的向好發展,新庄鎮尕庄村黨支部書記韓文壽說道,“我們村共有大棚是130座,年產蔬菜是100多萬斤,每年的年產值收入是50萬到6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人數是110多人,推動村民的年收入是從以前的1.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元,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錢袋子。”

“我們歲數大了,外出打工不現實,如今在棚裡削菜就挺好,活兒不重,還能顧上家。”新庄鎮蔬菜大棚務工人員李沙娘亦是溫棚經濟的受益人之一。

蔬菜喜豐收。冶敏攝

蔬菜喜豐收。冶敏攝

一座座大棚的“崛起”,有效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不竭動力。“今年,新庄鎮在‘新庄黃瓜’的基礎上,積極打造白菜、茄子、辣椒等新庄蔬菜特色農產品品牌,在拓寬市場銷售渠道的同時帶來了更多農業發展新方向。”新庄鎮副鎮長劉益娟說道。

未來,新庄鎮將繼續積極探索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引進優質蔬菜品種,不斷發展特色種植,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 (陳明菊、冶敏)

(責編:楊啟紅、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