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原創稿件

濕地之美看青海

青海:向綠而行 守護高寒濕地之美

陳明菊
2024年11月08日08:50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青海濕地面積大、類型多,生態區位特殊、地位重要,在我國生態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青海濕地面積712.9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89%,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2.64%。

“濕地之美看青海”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即將進入尾聲。今天頻道推出特別報道,走近青海湖濕地、樂都區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深入了解各地濕地保護工作實踐,探索發現高寒濕地之美。

推進生態修復,水鳥“安家”高原

青海湖濕地作為世界七大濕地之一,於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作為高海拔濕地資源而成為世界濕地保護組織關注的重點。

青海湖是中亞—印度、東亞—澳大利亞國際水鳥遷徙的重要節點和青藏高原水鳥重要越冬地。目前,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1種。

青海湖北岸仙女灣秋韻。人民網 陳明菊攝

青海湖北岸仙女灣秋韻。人民網 陳明菊攝

據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剛察分局副局長楊昌加介紹,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重視,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工作,通過實施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保護與恢復措施,青海湖的濕地生態系統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與提升,濕地生態得到了有效保護與恢復,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與豐富的食物資源。

10月11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布了青海湖秋季遷徙期水鳥專項調查監測結果:共監測到水鳥38種,數量達58000余隻,其中以雁鴨類為主,共計28000余隻,佔總數量的48%。

漫步在仙女灣的水鳥。人民網 陳明菊攝

漫步在仙女灣的水鳥。人民網 陳明菊攝

“經調查顯示,巡護區域內野生動物整體情況尚好,未發現異常情況。”負責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鳥監測的工作人員王延明感慨道,“如今,水鳥的數量、種類都有了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安家’仙女灣,這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最直觀的寫照。”

眾多野生動物“安家”青海湖北岸仙女灣,成績來之不易。楊昌加指著仙女灣整改后的樣子說道,“我們通過對仙女灣周邊採取沙化治理、黑土灘治理、鹽鹼地治理等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保護與恢復措施,青海湖的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與恢復,濕地面積不斷增加。”

污水處理廠漂亮翻身,淨水又惠民

昔日,尾水排放至湟水河域順流而下,灘涂地連片荒廢,鹽鹼化嚴重,農用價值低。如今,草木茂盛、虫鳴鳥叫、曲徑通幽,水清景美。

據海東市樂都區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部部長蒲繼琛介紹,2016年,海東市樂都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與生態建設項目在樂都區洪水鎮店子村開工建設。

樂都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水清景美。人民網 陳明菊攝

樂都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水清景美。人民網 陳明菊攝

廢棄鹽鹼地改造成小微濕地,攏共分幾步?

樂都區以污水處理廠尾水為對象,通過採用低建設成本、低運行費用的高寒型“復合流潛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組合工藝技術進行生態化深度淨化處理﹔

針對樂都區污水處理廠現行執行出水水質標准,進行生態化的提標改造,進一步有效削減尾水中各種污染物,顯著提高出水水質﹔

湟水河沿岸實施生態修復建設,對改善湟水河中下游流域水環境,從而起到綜合治理、水質改善和美化環境的目的。

據悉,海東市樂都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一期)總佔地面積26公頃,設計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水量為26000方/天。據蒲繼琛介紹,“項目(一期)建設採用‘高寒型復合流潛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工藝技術,對該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淨化處理,實現污水處理的進一步提標升級,並對其周邊環境實施生態治理和生態景觀營建。”

當前,人工濕地系統出水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基礎上,通過優化運行與管理,盡可能實現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類或類以上水體標准。蒲繼琛說,“這相當於在污水處理廠排水的終端加了一個天然‘淨化器’,人工濕地系統出水主要受納水體為湟水河,經人工濕地系統深度處理后的出水可直接排入湟水河。”

水質得到改善是生態修復最關鍵的一步。樂都區打造“小微濕地+”與環境治理結合的創新舉措,實施人工尾水濕地科普宣教、生態修復、濕地保護、科研監測等工程,不僅增添了“城市顏值”,還為周邊村鎮帶來新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

打造城市濕地,自然教育有了新平台

2018年通過驗收,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總面積達508.7公頃。

該公園是典型的河流濕地與人工濕地結合的高原濕地,貫穿西寧市主城區,發揮著防洪、調節氣候、淨化水質等功能,亦是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區域。目前已建成海湖濕地、寧湖濕地和北川濕地三大片區。

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秋韻。人民網 陳明菊攝

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秋韻。人民網 陳明菊攝

作為青海省唯一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中的國家級濕地公園,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不僅為候鳥遷徙和野生動物棲息“安家”提供了良好環境,還提供了市民探索自然、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教育平台,讓大家共享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綠色福祉”。

據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宋秀華介紹,與建設之初相比,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面積已從241.41公頃增長到329公頃,濕地率從47.5%提高到64.67%﹔野生植物由103種增加到146種,野生脊椎動物由71種增加到187種,特別是鳥類由19種增加到152種,成為重要的候鳥遷徙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

市民自然教育作品展。人民網 陳明菊攝

市民自然教育作品展。人民網 陳明菊攝

夯實生態基底,構建自然教育體系,打造濕地宣傳陣地,十分必要!對此,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創新公眾參與濕地生態保護模式,建成融濕地保護、河湟文化、濕地知識普及為一體的全省首家濕地科普館,建成大手拉小手5所濕地學校,與自然教育組織攜手共建濕地課堂,形成良好的科普宣傳氛圍。宋秀華說道,“如今,濕地公園內鳥語花香,基礎設施齊備,自然教育氛圍濃厚,無論是開展科普講座還是組織產學研都再適合不過。”

截至目前,該濕地公園與省市直機關、社會團體共同舉辦綠色公益活動60余場,自然教育受益人數達到4萬多人次,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創先聯盟成員單位。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等16個基地稱號。

當下,青海正講好“河與城”“山與水”“人與濕地”的故事,營造全社會認識、走進、呵護濕地的生態意識,讓世界看見青海如何向綠而行,守護高寒濕地之美。

http://qh.people.com.cn/BIG5/404286/411382/index.html

(責編:陳明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