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這個村子發展,從種植小麥開始

2024年10月18日09:2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對於我們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尋找新的出路讓村民增收致富。”這是幾年前杏花村黨支部書記牛海青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杏花村由於離縣城較遠,加之沒有村級產業項目,村裡很多年輕人都選擇打包行囊,遠赴他鄉務工。這一現象使得杏花村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村集體經濟發展也很緩慢。

“自身不能造血,不長遠!”為了村子的發展,牛海青想盡了辦法。

“我們抓住種業振興的發展機遇,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20萬元實施杏花村冬春小麥‘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項目,想為村民開辟出一條致富路。”牛海青說。

牛海青和村民一起在田間查看小麥長勢。人民網 馬可欣攝

為了實現種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杏花村從實際出發,將村民發動起來,積極投身種業振興行動。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成功構建起黨建責任與合作社發展相融合、支部建設與合作社機制相融合、黨建質量與發展成果相融合,組織橫向聯建、工作上下聯動、支部和合作機制聯通的“三融三聯”工作模式。

“剛開始,大多數村民都不理解,也對種業項目建設充滿疑慮,覺得村子裡本來就沒錢,還折騰什麼。”牛海青笑了笑。為了幫助村民建立信心,村“兩委”班子成員無論在村民家中,還是庭院巷口、田間地頭,總要抓住機會和村民嘮兩句村子裡要干的是什麼事兒,漸漸地,種業項目建設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人心是有了,可如何打破缺乏技術的僵局呢?牛書記想到一個“笨辦法”,就是聯合鄉村振興指導員、黨員干部和群眾將力量凝聚在麥芽上。

機械科學施肥。張曉磊攝

正午時間,他們忍受著毒辣的太陽,行走在育種、制種的一線。在田間巡視,查看小麥的長勢,額頭豆大的汗珠從臉龐滑落到地上。“村民們的全力支持才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牛書記激動地說道。

為了使冬春小麥“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項目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鎮黨委、政府指導村“兩委”積極開展產業轉型工作,邀請種子公司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詳細介紹相關的種植知識,共同探討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等問題。

“村裡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美!”村民紛紛表示。

村民正在精選小麥種子。人民網 馬可欣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種業項目的建設,為杏花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30余萬元,人均年增收1100元,解決村內勞動力就業12人,務工人員人均年增收達6000元。

有了2023年村集體經濟向好的基礎條件,2024年杏花村緊跟市場需求,轉變種植思路,向鄰村流轉土地50余畝,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總計400余畝的耕地全部改種青稞,產量達85噸。

深秋的晨光驅散了繚繞在山間的雲霧,遠處的山坡上,牛海青正和村民有說有笑地走了過來。

“老伯,對於村子的發展,您要多提提建議啊。”

“牛書記帶著,把咱這杏花村發展得真不賴!”

一言一語間,陽光漸漸顯露,也為村子發展帶來新的希望。(馬可欣、張曉磊)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