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互助班彥:村民幸福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
2017年底,班彥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班彥村退出貧困村的序列﹔2021年底,班彥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00元,村集體經濟累計達到145萬元,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干、能致富”的總體目標﹔近年來,班彥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風貌。人民網 馬可欣攝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是一個傳統的土族村落。2016年以前,這個小村子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自然災害頻發,貧困率高達56%。
今天的班彥村,面貌煥然一新,是青海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的代表性村落。
採訪團參觀了解班彥村發展歷程。人民網 馬可欣攝
走進班彥村,一排排整齊美觀的住房錯落有致,白牆青瓦,富有土族特色。道路平坦寬闊,路燈整齊排列。屋內寬敞明亮,基礎設施更是一應俱全,水電氣網絡全面覆蓋,村裡還建設了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為村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我們從沙溝山搬到了現在美麗的川水地區,現在村裡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有事干,有錢掙,生活越來越好了。”班彥村村民保積蓮說。
盤繡園門口正在刺繡的繡娘。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立足資源優勢,建成的紅色研學、盤繡研發、酩餾酒釀造、光伏發電等八項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成效明顯。”互助縣五十鎮黨委副書記馬毓琨介紹道。
非遺技藝的傳承是村子長足發展的特有優勢。
盤繡園內精美的飾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走進村裡的盤繡園展廳,小到挂件、皮包、鞋墊、電腦包,大到盤繡長卷作品,一件件精美的盤繡作品擺滿了展架,絢麗的顏色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因為這一優勢,班彥村投資發展盤繡制作特色產業,培訓繡娘370余人次,吸納產業戶145戶。
“避開農忙時節,我們也會經常組織青繡、香包比賽,還有安昭舞、輪子秋表演等活動,大家參與的熱情也都很高。”作為村史館的講解員,李維花對村子一路以來的發展了然於胸,一路跟隨來訪者來到盤繡園介紹著村民豐富的生活。
除了非遺技藝,班彥村也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可如何讓其價值最大化?
班彥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人民網 馬可欣攝
村“兩委”班子想辦法、找路子,依托青海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優勢資源,班彥村以紅色經典旅游為主引擎,與文旅、研學有機結合,打造“黨恩惠澤,奮進班彥”主題教育基地,綜合運用觀摩、講授、體驗等教學方法,展示班彥群眾的生活與變遷,切實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提質增效。
“截至2024年7月底,我們共接待各類觀摩學習團3.2萬余人次,開展培訓教育8600余人次。”馬毓琨向來訪者介紹著基地的學習觀摩情況。
村史館內正在進行觀摩學習。人民網 馬可欣攝
談及班彥村的未來,馬毓琨笑著說:“下一步,我們想與省市級研學基地合作,以‘行走的思政課堂’為主線,踐行‘研學+思政+課堂’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時推動文旅融合創新性銜接,培育文旅融合新的增長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